一名美国的高官,出现在俄乌战场上,用乌克兰的大炮,向俄军开火,如此“魔幻”的一幕,居然也能成为现实。
据多家美媒报道,美国议员布赖恩·菲茨帕特里克在访问乌克兰的行程中,前往了俄乌战场前线,将一枚写有“送给普京”字样的炮弹,亲自发射向了俄军方向。
【美国议员向俄军物理“开炮”】
美国军工复合体不想让俄乌冲突结束
对于这种“抽象”的行为,相信很多人好奇的问题在于:这名美国议员,他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这名美国议员肯定不是过于“同情”乌军士兵,想要与其“并肩作战”,这种充满了表演性质的行为,显然是美国政客的传统艺能——“政治作秀”。
果不其然,他在社交平台公开炫耀向俄军发射炮弹的行为,显然意在巩固自身“强硬派”标签,通过制造话题提升个人曝光度,以此吸引选民支持。
有热心的美国网友,第一时间指出了该议员美国国会众议院中代表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选区,而宾夕法尼亚州作为美国典型的摇摆州,支持对乌军售和对俄强硬的选民群体,恰好是菲茨帕特里克争取的关键选票群体。
此外,还有网友发现,该议员与美国军工集团的利益关联相当紧密,其竞选资金中超过600万美元来自军工及相关产业的献金。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不希望冲突停止】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名议员要挑衅俄军了,因为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不仅不希望俄乌停火,还希望双方打得越猛烈越好。
战争持续意味着军火需求不减,而美国的军火商作为“受益者”,自然倾向于延长冲突以维持利益。
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的“误判”,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更是毫不在乎,通过挑起冲突,获取最大利益才是其一贯的做法,甚至有人认为,这名议员本意就是要将冲突进一步扩大。
但是对于正在积极推动俄乌“和平方案”的美国政府来说,这个行为的影响是相当恶劣的,虽然这名议员的行为是非官方行动,但还是可能对停火谈判构成破坏性影响。
尤其是俄方可能会将其视为美国政府对俄乌谈判立场的试探,怀疑美国政府的“双面策略”——表面上推动停火,私下却纵容激进派挑动局势。从美国的“黑历史”来看,这是很有可能的。
【美国推动停火的动机过于复杂】
美国对于近期推动俄乌“和平谈判”,已不抱太大希望
事实上,就算没有这名美国议员出来添乱,美国政府推动俄乌谈判的努力,就连自己人都不抱太大希望。
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美国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份协议的框架,内容包括“承认克里米亚归俄,默许乌东四州部分领土控制权”等利好于俄方的解决方案。
但符合俄方的利益,就意味着损害乌克兰的主权,泽连斯基政府若签署该条款,毫无疑问将承受比签署矿产协议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倒台。
而俄方对此表现得也十分冷静,表面上对谈判保持积极态度,实际上却始终保持着战场上的推进姿态,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这样一来,所谓的“停火协议”完全变成了美国的“一厢情愿”,难怪美国副总统万斯向媒体发声,表示莫斯科和基辅必须尽快就停火达成一致,否则美国就退出调解活动。
其实美国的这份停火协议之所以如此“尴尬”,是因为美方拿不出确保协议顺利执行的手段来。
比如,俄罗斯若保留乌东四州控制权,该如何避免乌克兰后续反攻?乌克兰若放弃领土,如何确保俄方不进一步蚕食其他区域?谁来做第三方对停火进行监督,是欧盟还是联合国?
美国作为关键利益方,却在此时“装糊涂”,既不愿派遣维和部队,又难说服欧洲国家承担风险,这种“空头支票”式的协议注定难以获得俄乌信任。
再加上如前文所说,美国军工集团每分每秒都在从俄乌冲突中获利,多拖一会还能进一步消耗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对于快速推动停火,美方可能也是表面上比较积极,实际也有浑水摸鱼的意图。
【停火在短期内或难以达成】
基辅、莫斯科同时遇袭,俄乌的交手更加激烈
俄乌之间本就有着复杂的矛盾,就算美国不从中作梗,双方也会打得不可开交,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谈判而“手软”半分。
据外媒报道,近日乌克兰首都基辅连续遭受轰炸,乌方称俄军发动了大规模导弹袭击,爆炸声接连不断。
而在另一边,俄罗斯莫斯科州的克洛姆纳防空系统正不断开火,似乎是在拦截乌军的无人机,还有多个机场暂停起降航班。
可以看到,不要说临时停火,俄乌双方甚至打得更凶了,哪怕谈判真的开始,双方也很难立即收手,这种“边谈边打”的模式表明,双方均未将谈判视为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反而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多筹码。
【俄乌双方都没有太过信赖美国的调停】
归根结底,这场由美国主导的谈判,本就充斥着不确定性,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与政治体系的短视性,使战争成为难以结束的“经济发动机”。
经过了多年的冲突,俄乌双方早已失去互信,还打出了深厚的仇恨,导致任何妥协都面临内部反对势力的阻挠;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版本“和平协议”的达成与否已不重要,真正的危险在于:双方可能在持续冲突中不断突破安全红线,最终将地区摩擦升级为全球性灾难。
而美国政府的“双面策略”——一边推动谈判一边默许激进派行动——实则是对这一危机的放任与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