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年轻人不结婚,而是70后父母开始认同“不结婚”了

箴视之见 2025-02-18 14:05:12

曾几何时,“催婚”是中国家庭饭桌上永恒的议题。

尤其过年回家,年轻人总被父母追问“何时结婚”,仿佛人生目标就是一纸结婚证。

“你看老刘家的老大,现在孩子都两个了,你连个眉目都没有”;

“就是,我昨天刚看了一篇文章,说30岁以前不结婚就是失败”。

类似言语各位不少听闻,但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这一传统剧情正迎来反转。

特别对于70后父母,母不再执着于催婚,甚至开始认同子女“不结婚”。

如此放手之策,看起来极为开明,去让年轻人陷入某种困惑:

爸妈是真的想通了?还是被现实打败了?难道对自己太无奈?

其实,两代人在“不婚”问题上达成共识,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代际观念的碰撞,还包括:

生存、尊严与价值观,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一聊,对更深层次的细节进行分析。

你们的路,我们替你走不了

置身70后父母处境,亲历了改革开放,眼目了社会巨变,自身同样肩负“成家立业”之使命。

但相比于现在,过去就显得资源匮乏,特别是中年时代房价上涨、教育内卷。

在各方综合因素下,整个群体都有一个观念——稳定压倒一切,比如结婚生子、攒钱买房。

不过,90后、00后踏入社会时,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学历贬值、工作危机……就连婚姻都成了“奢侈品”,生育成本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啃老,为了生存只能伸手要钱,作为父母同样深有感触。

看来,那一句话说得半点儿都不假——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的命题截然不同。

一位70后母亲在采访中坦言:“我以前觉得孩子不结婚,就是不懂事,直到她给我算了一笔账”。

房贷、育儿费、补习班,一个月没3万根本撑不住,她突然发现,70后生存经验,早就过时了。

既然无法替他们承担压力,不妨支持子女活得轻松一些,毕竟一代人只能解决一代的课题。

如果强行将旧地图,套用在新大陆上,两代人都迷失方向。

不是“不愿结”,而是“不敢结”

年轻人对婚姻的犹豫,绝非一句“自私”能概括,一位28岁的职场女性直言:

“结婚意味着两个家庭的资源整合,而我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谈何责任?”

以北京为例,平均房价高达7.2万元/平方米,而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不足1万元。

经济账摆在眼前,婚姻好比消费品,我记得曾有家长算过账,其中:

一线城市养一个孩子到18岁,成本超过200万,二线城市学区房均价,是人均收入的10倍。

尤其996成为常态,“延迟退休”逼近现实,年轻人连自己都难以掌控,遑论对另一个生命负责。

如今刷视频、看推文,时不时就会看见年轻人自嘲:“结婚?先让我攒点破产保证金”。

钱是一方面,关键还有情感账,因为婚姻不是对凑,两人要搭伙儿过一辈子。

上一代婚姻多是“搭伙过日子”,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要求更高。

出轨、冷暴力、婆媳矛盾在社交媒体上被无限放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与其在婚姻里内耗,不如先修好自身课题。”

结婚,从来不是唯一选择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说:“婚姻制度正从普世价值变成个人选项。”

在北欧,超过40%的人选择独居,在日本,“终身未婚率”突破30%。

全球范围内,单身社会已是大势所趋,尤其单身群体的生活状态,正在打破传统偏见。

许多人通过发展兴趣、深耕事业、建立社交圈,实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

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超2亿,其中近六成认为“单身生活更自由。”

更有一些家庭,开始探索新的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共同旅行、支持彼此事业,甚至合作创业。

这种“伙伴式”关系,反而让代际纽带更加紧密,对家庭关系重新“再定义”。

看到这,各位心理也有了杆秤儿,当70后父母开始认同“不婚”,本质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对于爸妈来讲,真正难题不是理解“不婚”,而是重新理解“幸福”定义。

因为幸福≠婚姻,有人从家庭中获得温暖,也有人从事业、爱好、友谊中实现价值;

因为责任≠控制,父母的爱,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剧本,而是帮他们写好“自主选择”的勇气;

因为代际和解的关键在于“看见”,父母需要看见孩子的挣扎,也需要看见时代的重量。

70后父母对“不婚”的认同,看似是妥协,实则是进化。

当婚姻从“必选项”变成“可选项”,两代人终于有机会跳出角色对抗,回归最本质的联结。

你过得好,比“活成我期待的样子”更重要。

或许,这才是中国家庭真正成熟的开始: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彼此尊重;不谈牺牲奉献,只谈共同成长。

毕竟,家庭的核心从来不是一纸婚约,而是让每个人都敢说——“我可以选择我想要的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