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与华脱钩?朔尔茨建议德企全面转移至印度,并称印度充满机遇

韩知许说文史 2024-11-01 19:38:47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就在前些天欧盟不顾众多成员国的反对,确定了要对以上汽为首的一系列中国汽车公司加征电动汽车反补贴税,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各个成员纷纷准备寻找“出路”,不做中欧对抗的“牺牲品”,可就在这时德国突然跳了出来宣布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消息。

10月27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主张德国企业将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印度,并声称印度对德国经济充满“机遇”。

此言一出德国国内的各大公司纷纷发文反驳,甚至有人说朔尔茨这是被印度给“忽悠瘸了”。

那朔尔茨为什么会提出要和我国脱钩,与印度合作呢?德国国内的企业在这之后又会如何选择呢?

其实朔尔茨提出要和印度合作并不是心血来潮,就在10月23日他刚刚前往了印度和莫迪进行了第七轮政府磋商,之后德国的经济高层代表也在印度举行了会议。

以上种种都说明,朔尔茨想和印度展开合作其实是计划已久的事情,其实这也不能怪他,要知道就在前一阵欧盟就是否要对我国电动汽车加税的的投票中他们还投了反对票。

这就说明德国从心底里是不想和我国发生冲突的,可奈何欧盟铁了心要和我国作对,德国就算再怎么不乐意,也只能被迫踏上战场。

在中欧关系即将恶化之际,朔尔茨自然要去找一个能够替代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做好最坏的打算,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为德国本土企业们找个后路而已。

不过嘛印度这边似乎是真的当真了,在他们看来,印度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成为了“第二个中国”。

如果哪天中国市场在欧美的打压下消失,那他们就可以取而代之,对此我们只能说印度实在是想的有点太美了。

其实不光是我们不信,就连德国方面也不信这话,就像德国国内有人评价朔尔茨的这次发言一样:“中国市场不会就此消失的,但是印度市场可以为他们国家’去除风险’”。

换句话说就是朔尔茨其实就是想鱼和熊掌兼得。可事情真的会有这么顺利么?

对此我只能说朔尔茨还是低估了印度市场的恶劣环境。

首先,抱着和朔尔茨想法一样的国家有很多,但他们大多都被印度政府给坑了个血本无归。

就比如韩国的浦项钢铁,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一直处于钢铁行业的前列。但由于韩国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使浦项不得不把目光放到海外。

当时在经过了一番选择后他们将建厂地点设在了印度,2005年韩国浦项钢铁与印度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工厂。

然而让浦项钢铁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签就是整整12年的折磨,在开工之后浦项钢铁就发现印度各个政府部门不仅行政效率异常低下而且贪污成风。

当时浦项钢铁拿着有关文件兜兜转转了几个月都没有得到审批结果,最后还是央求印度官方出面才得以解决。

而在解决了手续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就随之而来,我们都知道建造钢铁厂需要大量的土地,当时浦项钢铁为了在印度征地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他们先是被当地政府告知由于钢铁厂会造成巨大的污染所以要缴纳152.5亿卢比来满足钢铁厂建设的环保要求。

接着在拆迁过程中又被当地百姓以浦项钢铁给的补贴太少,必须追加为由不断刁难,甚至有人还要求浦项钢铁必须要在钢厂建成后为他们提供工作。

就这样经过了12年的折腾后,浦项钢铁最终身心俱疲的离开了印度发誓再也不会回到这里。

而在浦项钢铁钢铁走后上海电气又来到了印度建厂,:他们在垫资13亿美金建好发电厂后,不仅欠款没能追回,反而还被印度起诉环境污染勒索21亿人民币。

在这之后通用公司在印度亏损了5.88亿美元,福特公司在印度亏损了20亿美元,纬创在印度不仅没赚一分钱还被盗取了2万台设备。

宰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被评为了“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想要和印度合作只能说他们还没有挨过现实的毒打。

退一步说,德企真的就离得开中国市场么?

根据统计如今全球经济总量约18%左右来自中国。而就在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也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全年。

可以说虽然朔尔茨一再想要让本国企业“去风险化”,但这些企业却并不买账,毕竟有钱不赚是傻瓜。

就拿德国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来说,2021年,大众在华销量达到317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39%。

而除了大众之外西门子、宝马、巴斯夫等德国企业巨头,也都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中国就是这些德国企业的聚宝盆。

如今朔尔茨试图让这些企业抛弃中国市场,前往印度“避险”恐怕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才是最大的风险。

换句话说,德企可以进一步提高印度在收益上的份额,但将其看作取代中国市场是不理智的,尽管中欧贸易出现摩擦,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必须作出选择。

而且不管德国这边是怎么打算的,我国可是不缺少合作市场和国家的,希望他们还是要理智考虑。

毕竟与其轻易放弃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不如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下,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多元化布局中寻求平衡,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