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W君本君是一个典型的功能主义者,其实W君在头条上还有小号,那个号主要是W君自己的生活而已。
functionalist——功能主义者。
功能主义者一般只谈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主义者素养。对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在功能主义者眼中其实是退而求其次的,本质上所谓的意识形态仅仅是“功能”的“标的物”,所以对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就很少触及,但并不代表W君是没有意识形态的。
所以,在W君自己的文章中大家往往是看不到摇旗呐喊的,W君的“意识形态”往往只出现在给别人的回复中。
在W君讨论军事技术时,功能主义者的特性往往会更关注武器的技术性能、战略用途及其背后的逻辑,而非涉及意识形态的“正义性”或“道德高地”。那些玩意在W君看应该交给政治家来解决。
举个例子:在讨论白磷弹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是国际公约禁止的武器,但是W君只会告诉你什么是白磷弹、以及白磷弹是怎么使用的,同时也会告诉你“为什么国际公约禁止白磷弹是一个谣言”,以及白磷弹被污名化的实际目的。
但最近网友们非得让W君“上价值”,那咱们就先说一下,W君之前之所以不上功能主义者的价值,是为大家好,主要是觉得没必要吓死你们。
好,切入今天的正题。
在“沈机”的文章中,有粉丝在留言:
“美国人风洞不行,脑子还没中国人聪明”,这是很典型的标签主义风格,甚至连民粹主义、民族主义都算不上。只是道听途说觉得美国没有高超音速风洞就觉得美国人风洞不行。至于“脑子还没中国人聪明”就更是主观臆断了,这种话没有任何说服力,也很难博得别人的理性认同。所以这种回复在W君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W君比较认同李敖的观点——骂一个人是王八蛋,得有能力证明这个人是王八蛋。否则就是无能的宣泄情绪罢了。
例如,美国目前是没有咱们这么强大的风洞,但是美国也是有7倍音速的风洞可供使用的,而就目前而言,美国最高速度的飞行器实际上也没有超过7倍音速,对于美国本身来说人家是够用的。这件事如果直接说美国的风洞不行,当作一个槽点显然是不合适的。况且,在2019年9月美国就在位于马里兰州的阿诺德工程研发综合体中就校准了9号高超音速风洞,其校准速度达到了马赫18,虽然说和我们的还有差距,但真不能用“不行”一句带过。
只不过,9号高超音速风洞的消息没有及时在很多军迷信奉的维基百科上更新而已,维基百科上所记录的还是2011年的资料而已。
还是常说的那句话,尽信维基百科不如不上维基百科。现在都2025年了,你以为这几年间大洋对岸那帮红脖子工程师在吃干饭吗?
所以,我妈从小就不让我和傻子们一起玩是有道理的,继续保持~
好了,开始上价值,为什么W君回复这个留言是“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衰败了”呢?美国并不是在咱们出现了疑似“六代机”的时候才开始不如我们的。实际上美国最近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在“吃老本”。
1776年美国建国,在这个时间点上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到了尾端,大量的新技术、新应用都到了可以实用的阶段。任何一场产业级的革命都面临着对旧有的体制、生产方法、技术储备的推翻重建,而美国很幸运的是不需要继承太多历史负担,这群人直接在一片空白的大路上可以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建立自己的国家。第一条贯穿北美大陆的铁路在1869年就被建立成功让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在第一时间内就有了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里程,根据185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美国的铁路里程长度超过了14000公里,到1890年的时候,美国一共修建了163562公里的铁路,到了1918年,最巅峰的时期美国的铁路里程超过了40万公里。
说数字这个概念很模糊,我们可以做对比,每年年底12月31日咱们国家都会公布铁路里程,2024年12月底的数据是我国运营铁路里程是16.2万公里,知道为什么给大家拿出1890年美国的数据了吗?号称基建狂魔的我们在几天前将将达到了美国1890年的铁路里程。
到了1940年代美国开始裁撤铁路,从巅峰的40万公里裁撤到了20万公里,不是人家铁路不行,而是人家更倾向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即便如此,现在美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保有量也超过了22万公里,还是世界第一,这个世界第一保持了100多年。
铁路是美国基本建设的一个侧影,原因就是美国在建国后吃尽了工业革命的红利。而我们当时是大清朝的乾隆年间,一个王朝极盛而衰的时期。这样就让美国的发展实质上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而现在的美国衰退其实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美国自己的文化缺失。早期美国建国的时候,移民主要是宗教避难者、拓荒者、罪犯,又引入了大批的非洲黑人。文化背景和社会组织能力相对松散,以至于美国仅仅可以建立起一个合众国。在合众国中真正作为精英存在的阶层也只是在欧洲城邦文化的继承者。陆续的移民并没有真正的给美国带来民族性,反而是让美国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当然了,这是一个情商很高的说法)。
从科技技术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美国并没有建立起为国家研发的体制,相反,他们的研发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利益。在二战中美国吸纳了大量犹太科学家,战后美国通过了回形针计划又引入了很多极有成就的德国科学家。但到这个时间段攫取科研技术红利的好时代就已经结束了。
不过,美国并不会因为无法继续攫取技术红利马上死掉,毕竟技术的积累和融合是有长远影响的。不仅如此,美国的科技发展在二战结束后又迎来了新一波红利——这就是冷战。
在冷战期间其实才是美国科技大爆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实际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二战结束后拿到的话语权、二战胜利后提升的民众凝聚力、二战获胜后的利益爆发、面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求生欲、新吸纳的技术和知识储备……都让这个年轻的国家机器全速开动高速发展,这时候的美国就连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都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当时称美国为全世界的灯塔并不过分。只不过美国的好日子在乔治·布什上台后就开始逐渐的败落下来了。
倒不是因为老布什的政绩不行,而是冷战结束,美国失去了生存上的强大敌人。这时候美国松散的民族性以及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的弊端也就开始暴露无遗了。
在文章中第二次出现“民族性”了,W君可以客观的告诉大家美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的国家。民族性只出现在中国和一些很小的非洲国家中,在美国的起源,欧洲是不存在的,在美国也不存在。欧洲的民族性的启蒙来自于英法两国的百年战争。1689年到1815年,英法两国在近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陆陆续续进行了陆陆续续数十次战争,在这期间催生出了现在我们很多很习以为常的概念,例如国旗、国歌、爱国主义者、也有很多典型的代表例如圣女贞德,出现了以反某个国家出现的同盟。这些都是民族性的萌芽,可以深刻的奠定一个人的归属感,也在欧洲历史上真正出现了“我是法国人”、“他是奥地利人”这样的概念。
不过还是欧洲城邦制的底子,最终爱国主义在欧洲迅速转变成了沙文主义,而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欧洲民族性则随着沙文主义的崛起而丧失殆尽。也为后来的一战、二战埋下了种子。
美国这个主要以欧洲移民组成的国家就更没有民族性了。在美国移民初期,依靠着契约精神维系社会体系,在冷战期间通过“自由世界领导者”的叙事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伪民族性”。但这个东西都不是真正的民族性。到了老布什政府的时候冷战结束随着意识形态对抗的减弱,这种归属感逐渐消散。
至今美国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的民族性,现在去看美国的社会已经不能说是糜烂了而是得用溃烂来形容了,特朗普的MAGA首先是建立在美国已经不伟大的前提下才能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但口号仅仅是口号而已。现在的美国的现在则是所谓的“开放和包容”的产物,政府效率低下、科技发展停滞、社会团体分裂、政治正确之上——这其实才是一个国家衰败的表现。
看个例子: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视频,叫做Mock Door training,视频中的这个哥们手舞足蹈的做了一系列的动作。这名士兵的职责叫做Jumpmaster(跳伞长),属于资深伞兵。他在模拟的是运输机开舱门的一系列检查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动作极其夸张,让很多人觉得就像是作秀一样。
其实美国伞兵的跳伞长在真正在运输机上也是这样夸张的动作。他触摸检查的部分必须是和自己视线接触的。当然了严格训练动作到位是对每个士兵的基本要求。但为什么一个资深跳伞长也要这样维持标准动作呢?
每个美军的训练动作都有这个要求,有的时候会让士兵眼睛凑近
也有的时候需要用手辅助做出指示
很多人觉得这些姿势很帅,实际上这些姿势在真正运用的时候就是为了让教官知道你做了这些必要的动作,这一点和在国外考驾照一样,过路口要看下后视镜,你用眼睛瞟一下,很多考官是认为你没有看后视镜的,必须转过头让考官“觉得”你看了一眼后视镜。很形式主义吧?
有的人说每个动作都是血与泪的教训,也有的人说这种动作实际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军这样的训练本身折射出美国是由一群“精英”领导一群“痴呆”的社会现实。他们在用标准化的程序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简单的动作,使得每个士兵在完成任务时都尽可能地“统一”。这是一种工业化思维下的效率优化模式。
为此,即便是在美军最新的运输机上,跳伞门也很突兀的安装了钢梁。
钢梁的尺寸、厚度甚至手感都完全一致。这个设计来自于1940年代的道格拉斯C-47运输机。
当时这个型号的运输机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在内部裸露骨架恰好在跳伞的舱门处有道钢梁,因此跳伞长会拉着门边的骨架把自己的身体探出去观察运输机机外情况。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去精英化”案例,士兵不知道为什么这根梁固定在飞机门口,只需要按照规定动作去做就可以完成任务。本身的训练过程并不是加强了士兵的作战水平,而是均一化士兵的能力,简单的理解就是把士兵做成了“预制菜”。美军的指挥层是精英化的,而基层士兵则被视为执行工具,士兵只需要完成固定动作,而不被鼓励思考任务的全局意义。
一件小事只能是一件小事,但成千上万件类似的小事就会汇聚成一种模式。实际上美国的很多军事、装备、研究等领域上目前就是依靠这种既定的模式来支撑的。从好的一面来看这种模式有效率有经验积累,但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充斥着美国各个方面的这种行为模式已经扼杀掉了大部分美国人“为什么”的权利。美国的各个领域的运作用积重难返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大环境,在美国,创新确实是一条“赚大钱”的捷径。硅谷的科技巨头、华尔街的金融工具、新药研发的医药企业,所有这些创新领域似乎都证明了一点:只要有创意、有技术、有资本支持,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创新被高度商业化,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
然而,这种过度功利化的创新模式也埋下了摧毁美国的隐患。美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依赖移民社会的契约精神来维系,但这种契约精神本质上是脆弱的,因为它缺乏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当创新被简单等同于赚钱时,个人利益和短期收益就成了大多数人决策的核心。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创新更多是为资本服务,而不是为国民利益服务。无论是社交媒体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还是高科技企业逃避税收导致的社会公共资源稀缺,这些创新都在削弱国家的凝聚力。硅谷巨头们更多地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垄断市场,而不是如何改善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生物科技公司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化专利利益,而不是让更多人负担得起药物。
说回“六代机”的事情上,我们的“六代机”真的比美国先进吗?很遗憾,从技术上讲我们未必遥遥领先,但是我们打了一个时间差。美国在研制“六代机”的过程中多了一个军工复合体和美国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漫长过程。2009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批准了新型轰炸机的概念设计,在2010年时任空军部长 迈克尔·温恩对新一代轰炸机的概念做出了修正,实际上已经明确了美国空军在未来要一架什么样的轰炸机,2011年盖茨就从美国国会批到了用于研发和装备新一代轰炸机的预算。2013年,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联手开发 LRS-B;同年,诺斯罗普也参与到竞争中,并于2014年就拿到了下一代轰炸机竞争的胜利。
2015年诺斯罗普正式拿到了国防部的合同,价值214 亿美元,剩下的时间里有3年的时间是和美国国防部在扯皮,最终在2017年重新测算项目把下一代轰炸机的研发成本确定为609亿美元。
2022年年底,诺斯罗普在B-2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搞出来一型低配版的B-21,要价7亿美元一架,并不均摊前期的研发成本。至此美国空军的发言人公布,对于B-21的研发和装备美国将在未来30年内投入2030亿美元。
拿到合同前的扯皮,研发成本的扯皮,最后装备维护的扯皮,导致了这个项目实际上有5年多的时间是完全没有推动的。
美国的“六代机”计划和B-21的计划如出一辙,2010年11月3日美国就开始计划研制下一代战斗机,预计在2030年服役。在2011年开始就有了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和F/A-XX项目分别在美国空军和海军执行。
2013年波音就做了一个PPT:
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来应对美国海军的下一代战机F/A-XX的需求。
而大家看到的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的方案其实都没有正式向美国国防部提交。至于大家看到的美国第六代机的研发方案也好、效果图也罢,例如这张:
很多自媒体截取了图片的上半部分,用来说这是美国的六代机,但W君这里有全套的文档的,注意右下角这是SMG咨询根据六代机的描述画的图。信息来源是一个洛克希德·马丁的前工程师。事实上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罗普这两家美军御用航空供应商看到美国下一代战机的需求后,连张PPT图都没出,一直懒得搭理美国政府。
在2023年,诺斯罗普的发言人直接证实诺斯罗普不会作为项目的主承包商参与NGAD项目。
2024年7月,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宣布,空军将“暂停” NGAD 计划的载人部分。
严格意义上说美国的NGAD项目就此破产。是技术问题吗?真不是,主要是价格没法谈拢。十多年时间过去了,为啥洛克希德·马丁不做?F-35已经赚的够多了,为什么诺斯罗普不做?B-21已经赚的够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再承担风险项目了——这就是原因。为什么波音紧赶着做?2025年F/A-18系列战斗机停产!
美国没有技术搞下一代战斗机吗?如果这样想我们就错误的估计对手了,他们有技术,是可以搞出来下一代战斗机的。这里倒不是吹嘘美国的技术,而是让大家认清现实——美国政府是真搞不定这些军工复合体,没有银钱开路,屁技术也拿不到。
还是前面的概念,没有民族性没有家国情怀,“创新”如果换不来白花花的银子,即便是有的技术在那里尘封吃土落灰也不会给国家用的。杜甫有句话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们不用怀疑美国的技术能力,但真的可以放心,美国现在就是在这种高技术环境下在不断衰退。
那我们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很多军迷并不清醒。目前很多人接触到的碎片化的信息太多,而且对自媒体营销号的话术深信不疑。举个例子,提到数学领域,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北大的“韦神”。
为什么会说到“韦神”呢?最近又有很多自媒体拿着纳维-斯托克方程来说事情了。
原因就是最近又莫名其妙的出来很多营销号说到“韦神”的研究让咱们的飞行器速度可以突破马赫10(注意上图,马赫并不是速度单位,别放在数字后面,这事情说了800遍了)。
纳维-斯托克方程就是流体力学的一个普遍使用的方程组,只不过需要考虑粘滞阻力问题这个方程不会真正的计算出解析解,而且得出数值解的过程也相当困难。不过这个方程并不妨碍我们在流体计算的过程中使用。
韦东奕对纳维-斯托克方程的研究是在2015年发布的论文《轴对称Navier-Stokes方程的解的正则性标准问题》
实际上,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我们可以判定一个解是否具有正则性。所谓正则性,也叫平滑性,是偏微分方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是韦神的主攻方向)。假想一个例子:我们想给一座雕像喷漆,并希望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雕像表面每个位置的油漆厚度。我们建立了偏微分方程来描述这个过程,如果这个方程具有正则性,那么通过解这个方程,我们就能得到每个位置的光滑、合理的喷漆量。
但是,理想的数学模型往往难以完全吻合现实。在实际计算中,可能会发现有些位置的解不符合预期——比如某些地方的油漆厚度突然为零、负数,甚至变为无穷大。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我们的方程在这些点或区域上没有正则性,解变得不连续或不可控。
正则性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数学的探讨,它直接影响我们能否合理地应用偏微分方程来预测自然现象或者设计工程过程。换句话说,解的正则性决定了这个数学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听话”并对现实问题给出可靠的解答。
“韦神”的这个论文就是研究维-斯托克方程正则性判定的,而且是在有约束的条件下的,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数学工具的工具,仅限于快速判断一个数学模型的可用性,而且还是有前提约束条件的。这个东西在数学学术上是有意义的,但是工程意义并不大,和我们研制的飞机速度能不能飞到10倍音速是一毛钱的关系都不存在。
但是这种话术被很多根本不知道纳维-斯托克方程用途的人来说就相当过瘾了。一个完全没听过名字的方程+一个被网络捧成红人的年轻数学家+大家的美好且不切实际的预期=一个给自媒体营销号带来极大收益短视频。
这其实就是W君要说的我们的一大堆军迷不清醒的问题。
一群连偏微分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接骨虫(对不住啊,W君词汇量是挺广的,但的确想不到替代词了)”对着手机上营销号的鸡血内容无法自控的点赞。中国军迷相信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玄学。
类似的,这些鸡血文和军事评书其实消耗的就是大家的爱国情绪,网络吗啡而已。
想下大清朝,当年人为我们不卖给洋人茶叶,洋人吃肉就无法消化,洋人就得灭国。现在我们限制出口金属镓,很多人就会认为美国没有金属镓雷达就会无法制造。我们在嘲笑清朝的时候实际上也可以看看现在的自己。
弱小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容不得说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好,哪怕是提到的用途和一些军迷所设想的用途不一样,也会像被刨了祖坟一样到网上来骂娘。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危机,失去了清醒的认识,离没落就不远了。乐于看敌人的没落,而自己在制造没落的条件,这样很反智。
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世界上最好的,W君是看不起任何能歌善舞的民族的。这不是刻板偏见,而是因为歌善舞的民族往往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或竞争压力较小的环境中。这类环境可能导致这些民族的文化更注重即时性和感官享受,例如音乐、舞蹈等表达形式。
这样的社会倾向于以部落或族群为单位,缺乏大一统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容易受到更强大、组织更严密的外部势力影响。
中国人是写诗词的!我们发展出复杂的文字体系和精致的文化审美,这一切的背后往往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资源支持。而大家要知道,中国的诗词并不是传达任何愉悦情感的工具中国的文人也不会自带喜悦而是时刻存续着淡淡的忧伤。忧国忧民并不是在国家蒙难的时候才会去忧,而是时时刻刻的保持。
中国人是背诗的!从小我们从鹅鹅鹅、两只黄鹂鸣翠柳背起,一直背到大漠孤烟直、不教胡马渡阴山。你以为是炫耀小孩聪明吗?这是中国人在骨子里刻进去的就是家国情怀。这是任何其他的文明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几千年来,中国人做到了诗文的传承同时也就传达了一致的民族性。
中国人的文化其实才是维系我们真正不倒的根基。但我们的文化核心并不在“傻乐呵”上,如果认不清这点,天天看着“遥遥领先”而觉得自己行了,那我们也都离没落也不远了。
所以呢,即便我们有了“六代机”,有什么可高兴的?这是应该的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