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现场,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的槌音刚落,贵州遵义某处民宅里,几名工人正在给刚完成的"齐白石真迹"做旧。
这两幅画作相隔千里,却恰好构成了中国收藏界的光影两面:台前是令人目眩的天价神话,幕后则是盘根错节的造假江湖。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拍卖现场
在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里,权威专家的签字如同艺术品的"通关文牒"。某研究拍卖的学者曾开玩笑地说:"只要五位顶级专家联名认证,哪怕是瞎货也能拍出千万。"
相反,如果没有“拍卖界的权威认证”,手上的东西哪怕是大开门,也只能干瞪眼。
在2010年《嵩阳汉柏图》事件中,专家刘岩将河南民间藏友的乾隆真迹,鉴定为赝品,17万买下转手便以8700万元天价拍出,这中间仅隔着个专家红章。

警察查获假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鉴定专家得不到监管,后果很严重。2017年媒体报道的一起造假大案,就揭开了拍卖行业的某些黑幕。
在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深处,曾有位被称为"当代张大千"的奇才汪某。这位师从启功、徐邦达的书画天才,14岁临摹的假画就让老专家打眼。
混迹书画圈十几年后,他自己的作品也能达到3万一平尺。然而贪心不足蛇吞象,他觉得这样来钱太慢,不如直接临摹名家作品,然后“收买专家”帮自己做伪章,收益比自己慢慢画要高得多!

警方查获的假章
随后,汪某在贵州深山的秘密工坊里,拉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他们各司其职,篆刻师傅专攻名家印章,装裱师复原古法工艺,做旧团队用茶渍制造岁月包浆。
他们的"匠心"令人叹服:为仿制李可染画作,特意从画家故居挖来墙皮研磨入墨。复制傅抱石作品时,专门定制民国时期的宣纸。
更匪夷所思的是,某次他们将仿作混入画家遗孀的藏品中,老人竟未能辨出真伪。这种以假乱真的技艺,让汪某团伙在13年间炮制出1165幅"名家作品",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

李可染《江山胜境图》
当然,一味地造假上拍卖难度很大,那么这个团队是怎么卖出高价的呢?2017年央视曝光的过程,让人不寒而栗。汪某先是为作品编造了一个煽情的故事,然后收买“李姓家属”,四处宣传,营造出他们手里是李可染真迹。
再然后就拍卖行的专家粉墨登场,在各大展会高呼一声:“这就是艺术界的巅峰!”前来参拍的富豪当然相信专家,更何况还有“家属站台”。
于是在2013年,一幅仿制李可染《江山胜境图》堂而皇之的在北京上拍,一下拍出5232.5万的天价。2016年他们又如法炮制,将仿制李可染的《井岗主峰》拍出了1380万!
直到媒体曝光前,两位富豪还蒙在鼓里。而造这两幅假画的成本,仅仅在1000元左右,却获得了6600多万的超高利润,这利润率世界上有哪个行业比得上?

央视曝光的截图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给赝品出具“证书”的专家,庭审更是揭露了黑幕:某拍卖行高管周某的电脑里,保存着数十份"合作专家"名单,每个名字后都标注着分成比例。
他们与造假者形成完美闭环。专家出具证书收取一定比例佣金,拍卖行再收取高比例佣金,剩余利润由制假集团与"送拍人"按五五分成。
汪某被抓后更是直言:“拍卖行不管真假,反正征集任务完成,卖掉了就有佣金!”
这一切都源自《拍卖法》第61条的“不保真条款”,给了他们无数暗箱操作的机会。

传承有序是不是“合法”骗局?
当眼睛不再相信眼睛时,这个市场就只剩下人性的博弈了。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整个收藏行业“信任崩塌”的真实写照。
拍卖江湖里,每个天价成交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骗局的注脚。所谓专家认证的“传承有序”,是否就是“合法”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