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百年动画IP改编的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在中国内地市场遭遇了史诗级滑铁卢。
这部耗资2亿美元打造的奇幻大片,在上映首日仅收获183万元票房,专业平台预测其最终内地票房或将止步于1500万元。
“这可能是迪士尼真人化系列中最失败的一次尝试”,某院线经理在票房数据分析会上直言。
影片首日排片占比不足10%,实时票房排名跌至第五位。
这个成绩不仅被上映52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8倍票房碾压,甚至不敌零宣发的经典重映片《倩女幽魂》。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韩国市场同样遭遇冷遇,首周末观影人次不足5万,唯独日本市场因特殊发行策略暂保颜面。
“迪士尼显然误判了亚洲观众对经典IP改编的接受度”,资深影评人林默在社交媒体如是评价。
观众的真实反馈更显残酷。
特效团队精心打造的七个小矮人CG形象意外触发恐怖谷效应,被观众形容为“像从劣质网游里走出来的NPC”。
更令人意外的是,盖尔·加朵饰演的邪恶王后虽颜值出众,却因生硬的台词表现被批“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改编策略的全面崩盘成为最大败因。
制片方将王子身份改为盗贼的设定,被影迷发现与《魔发奇缘》高度雷同。
试图弱化“公主等待拯救”的现代改编,反而导致剧情逻辑支离破碎。
“他们删掉了毒苹果的关键情节,却保留着老套的歌舞片段,这种取舍令人费解”,编剧协会成员王涛在行业论坛指出。
迪士尼引以为傲的视觉体系同样失守,王宫场景的搭建规模甚至不及十年前《沉睡魔咒》的三分之一。
选角争议持续发酵成舆论风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盖尔·加朵的惊艳造型反而加剧了观众对主角的不满,“这根本不是白雪公主与恶毒后妈,分明是普通女孩与绝世美人的残酷对比”,豆瓣短评区最高赞评论如此写道。
影片暴露的好莱坞创作危机远不止于此。
特效预算的捉襟见肘体现在每个细节:本该震撼的魔镜预言场景被吐槽“像是90年代电子相册的动态效果”,七个小矮人的动作捕捉技术倒退明显。
更致命的是价值观表达的混乱——既想保留童话的纯真内核,又要强行植入女权意识,最终导致“公主的独立宣言听着像中学生演讲稿”。
这种撕裂感在王子角色塑造上尤为明显,盗贼身份的转变缺乏合理动机,被观众戏称“迪士尼史上最工具人男主”。
市场分析师指出,该片的惨败预示着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全面衰退。
值得玩味的是,仍有部分观众出于猎奇心理购票,“我就是想看看能有多烂”的观影动机占比高达38%,这种黑色幽默式的市场反应,或许比票房数字更具警示意义。
影片的跨国市场表现同样耐人寻味。
韩国院线紧急将排片从25%下调至7%,日本市场却因独特的配音演员营销策略(启用国民级声优花泽香菜)维持着基本盘。
这种地域差异暴露出迪士尼本地化策略的严重失衡,“他们既想要政治正确带来的舆论红利,又不愿真正尊重不同市场的文化特质”,东京大学传媒学者佐藤健一的点评一针见血。
从制作层面复盘,项目管理的失控痕迹随处可见。
原导演马克·韦布中途退出导致风格割裂,补拍镜头占比超过40%严重拖累后期制作。
服装设计团队更被爆出抄袭争议,白雪公主的标志性黄蓝裙装与《勇敢传说》梅莉达的造型相似度达79%。
“这不像迪士尼应有的水准,倒像是某个三流制片厂赶工的山寨作品”,北美影评人协会的年度最失望影片投票中,该片已获得47%的提名票数。
面对如此全方位的溃败,迪士尼中国区负责人却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尊重观众选择,将继续深耕本土化创作”。
这种官方辞令与市场现实的巨大落差,恰似影片中魔镜给出的荒谬预言——当童话照进现实,魔法终将消散,留下的唯有观众席此起彼伏的叹息与片方财务报表上刺眼的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