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战役日军的豪赌有多大?可以说日本把一切都压到这场战役了

诉读历史 2024-11-05 19:24:38

‬在1944年,随着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被美国太平洋舰队按在地上狠狠摩擦,日本失去了东南亚的丰富矿产、石油与天然橡胶的安全运输线,如果任由局势恶化下去,日本的命运只能是战败投降,因此不愿意投降的日本高层决心在中国大陆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最好能一举击垮整个国民党军,即使不能也要打通一条横贯整个大陆的交通线。为此日本军方投入了能投入的所有资源,将全部的希望都梭哈了这场战役。

‬为什么选择中国?

在1944年的日本海军已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在1944年日本国内石油资源即将枯竭,一旦石油资源都没有了,那日本就真的不用打了,可以收拾收拾准备投降了,为了避免最坏结局的产生,日本大本营选择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战役,至于为什么选择中国,实在是当时只有中国这一个选项。

在1944年日本的战场大概可以分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就不用说了,没有海军就是人没有双腿,车没有车轮,日本能努力的方向也就只剩下了中国战场了。另外一点,中国战场日军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当时国民党军消极抗战,而我党军队当时还很弱小,不能左右战局的发展。

另外如果日本能够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的话,就可以代替太平洋的海运让东南亚的工业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输回日本本土,以维持日本继续作战的能力,如果局势能再好一些,直接逼迫蒋介石投降的话就更好了。而为了打赢这决定命运的一战,日军也是全部梭哈了,能投入的资源全部投入。

‬日本投入的兵力和资源

首先在兵力方面日本就拉出来了足足五十万大军,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日本还从来没有一次性投入过如此巨大的兵力,为了凑够这五十万人,日本不但削减了东北关东军的兵力,连华北的治安都不管了,治安师团全部投入关内作战,就这人员还是不够,日本只能从朝鲜和本土征兵。

由于部队人数太多,执行的任务又是远距离进攻作战,为了保障后勤运输的畅通,日本调集了接近五万辆各式车辆,光是运输卡车日本就投入了15000多辆,这对于汽车年产量只有两三万辆的日本来说绝对是把裤子都当了。日本大本营绝对这还不保险,还从各个战区抽调过来了十几万匹马匹。足够多的后勤车辆是军队能持续作战的关键因素。

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也是竭尽所能,比如日军在豫中会战期间投入了战车第三师团,这个师团满编有15000多人,而光是坦克就有200多辆,其余的各种装甲车、汽车接近上千辆,完全是一个机械化装甲师团。本来这个师团是准备对付美国人的,结果先让国民党军遇到了。

而关于日本在这一战的消耗我们可以从《昭和财政史》中窥探一二,在财政方面,豫湘桂战役一战花掉了278.28亿日元,占到了1942年——1945年间三年多的三分之一,一战的消耗比武汉会战、前三次长沙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十几场会战的总和还要多。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消耗了日本太多的力量,导致之后日本再也没有能力继续发动进攻了。

‬日本的一号作战投入的资源非常多,虽然这一战日军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成功在中国大陆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东南亚的物资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到朝鲜,然后再运回本土,但是这一战也让日军的损失非常巨大,华北的治安情况急转直下,我党军队趁机收复了大量失地。而且日本逼迫蒋介石投降的目标没有达成,大陆交通线也处在随时被破坏的情况下,总的来说日本这一次还是赌输了。
4 阅读:1718
评论列表
  • 2025-04-16 12:41

    为了本次攻势,日军悉心投入了410000名的步兵、加上800辆战车和将近70000匹马,在2400公里的战线的总攻击,这也是自从日本工业化后,日军首次进行这种规模复杂度的动员,故也做了详尽的准备,以发动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 相对于仓促缺乏补给的国军,日军执行的后勤作战是可圈可点的,最后按计划成功占领美国航空队基地,并给予中国(国民革命军)人力与物质上相当大的损失。 不过在日军抽调进攻的同时,也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扩张战果,未来进攻到东南亚,将中国拦腰斩断的战略也就推迟了,日后在中国战场长期维持守势,与同时欧洲开始的反攻相比,中方此战表现不佳,要到1945年才开始显现反攻态势。 另外日军占领后战线被扩大,反而是让美军已经开始趁机夺岛的战术创造机会,进行了在西太平洋的机场的日本本土轰炸,最终则使得日本逐渐丧失生产能力,但中国的战时工业损失过半,军火工业的开业率也下降到原有的55%。

  • 2025-03-25 18:30

    强弩之末,垂死挣扎,让本来资源紧缺小日本更加雪上加霜,战术上的胜利也无法改变战略上的失败,回光返照而已!

  • 2025-04-18 19:37

    记得有部反映二战盟军市场花园行动的电影《遥远的桥》,日军这次攻势,导致果军豫湘桂大溃败,也导致果军在45年的反攻,是盟军最遥远的反攻,在日本投降前几个月,果军在距沦陷首都一千多公里的芷江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