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旬,消费股迎来迟到的估值恢复。中证消费指数当前23倍市盈率(10年百分位5%),显著低于30倍历史,港股消费股更是折价严重(如某行业龙头港股估值仅为A股同行一半)。

消费者
随着周末顶层设计级消费推动方案落地,市场迅速从"避谈消费"转向"all in消费",印证了"一阳改三观"的资本市场定律。有老股民早在低位持续加仓,用行动诠释了逆向投资的常识。
消费股的价值重估仅是前奏,医药板块正在拷贝相似剧本。作为大消费分支,医药行业经历三年"集采+反腐"双杀后,中证医药指数估值回落至28倍(历史40倍,10年百分位20%),港股医药股折价更甚。
辩证看待政策高压:集采挤出虚高水分,反腐净化行业,监管靴子落地后,创新药、医械、龙头医药等方向已现复苏迹象。
市场对利好的反应呈现理性特征:上周五暴发式上涨后,本周初走势趋于缓和。这种"进二退一"的节奏反而更健康——既避免短期过热,又为政策持续落地预留空间。
顶层文件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具体措施,而在于标志着"拼经济"新阶段的开启,预计后续各级发布细化方案。
当前A股港股均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叠加政策转向信号,2025年或是中国权益资产的"大年"。
建议遵循"消费搭台、医药唱戏"的主线,在估值底部区域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资产,把握价值重估与业绩复苏的双击机会。
望楼市场方向择时系统2025.3.18日:

指数择时
3月18日A股三大指数小幅收涨,沪指报3429.76点(+0.11%),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涨0.52%、0.61%,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盘中涨3.4%。
两市交易1.52万亿,2900股上涨,机器人、高压快充等板块掀涨停潮(近80股封板)。
市场聚焦"业绩+科技"主线,药明的韧性增长、AI战略、机器人突破,分别带动创新药、数字经济、制造板块估值提升,凸显逆境中核心资产的配置价值。

AI
消息面:
1. 1-2月经济数据超预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5.9%
数据显示,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5.9%,社零总额8.37万亿元同比增4%,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A股影响:数据验证经济复苏韧性,消费、制造板块获基本面支撑。弹性休假政策或推动旅游、餐饮等线下消费,叠加前期消费股估值恢复,短期利好大消费板块。
2. 3000亿以旧换新资金启动,首批810亿下达
2025年央财安排3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比增1倍),首批810亿元已下放。
政策覆盖家电、汽车等领域,优化补贴流程并扩大健康、文旅等服务消费。
A股影响:以旧换新直接拉动家电、新能源汽车需求,产业链公司(如格力、比亚迪)受益。
叠加消费推动政策持续落地,大消费板块估值恢复逻辑强化,短期关注低估值蓝筹补涨机会。
3. 广东设立100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
恒健联合工行发起首只省级AI与机器人产业基金,布局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领域,已储备10余个拟投项目。加速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等“AI+消费”技术应用。
A股影响:AI+机器人赛道获政策与资本双重催化,产业链公司(如埃斯顿、云从科技)迎估值重构机遇。
资金聚焦“技术落地+场景应用”,叠加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智能制造板块或成全年主线。
4. 险资开年举牌10家上市公司,密集布局权益市场
2025年以来,新华、平安人寿等险企累计举牌10家上市公司,主要出于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优化及低位布局需求。专家称险资“真金白银”入市彰显对A股长期信心。
A股影响: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入市,偏好低估值蓝筹与高股息板块(如银行、公用事业),短期提振市场流动性,中长期引导价值投资风格。关注被举牌标的及低估值金融股恢复机会。
5.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2月销售降幅收窄
统计数据指出,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降幅较2024年全年收窄7.8和14.5个百分点,中房协拟召开房企座谈会探索发展新模式。
高层明确“稳楼市”为消费提振重要抓手。

房地产
A股影响:房地产产业链(建材、家居)受益于政策托底与销售回暖,龙头房企(万科、保利)估值上涨空间打开。
需关注后续保交楼、融资政策落地情况,警惕行业分化风险。
6. 自主品牌增程器技术超越国际,获首批认证
汽研发布国内头个增程器综合性能评价标准,标志新能源技术从规模向质量升级。
A股影响:增程式技术突破强化国产新能源车竞争力,供应链企业受益。新能源汽车板块延续高景气,关注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领域。
A股市场上,建议股民多关注“政策+业绩”双主线运行:消费推动托底经济基本盘,AI+制造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险资入市提供流动性支撑。
短期关注消费蓝筹补涨与科技成长股分化,中长期布局业绩确定性强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