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盯梢美菲联合巡逻,菲律宾为何如此紧张?美国航母临时开溜,对峙时刻选择“认怂”?进入2024年之后,美军的“疲于奔命”式部署,还能死撑多久?美国大选在即,中国为何成为主角?
中国海军盯梢,菲律宾心虚了去年下半年,南海的局势一直维持在紧张状态之中,在菲律宾的不断挑衅与美国的煽风点火之下,南海发生了多起危险接触事件。而到了今年开年之初,这种紧张局势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继续在南海区域蔓延。

1月3日,美国与菲律宾就开始了预期3天的南海联合巡逻活动,此次活动计划由四艘菲律宾军舰与四艘美国军舰共同参与,在巡逻时间、范围及规模层面上都比去年的美菲联合巡逻更进一步,两国希望借此展现出在南海“联合防御”的决心,以遏制与对抗中国。
而中国并没有放任两国在南海制造对立紧张局势,而是予以态度最坚决的回应,根据中国南部战区发布的通报,1月3日到4日,中国海空军事力量也将在南海进行例行巡航,以维护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保障南海区局势稳定。

随后,菲律宾方面就报告了同中方战舰在南海的“不期而遇”,据菲律宾GMA新闻电视台报道,在4艘菲律宾船只启航前往与美国海军舰艇会合进行联合巡逻的途中,中国“合肥”号导弹驱逐舰与“黄山”号导弹护卫舰一直在菲律宾海军巡逻编队周边伴随航行,其间菲律宾方面曾五次向中方舰艇发出无线电呼叫,但均未得到回应。
在菲律宾舰艇与美军舰艇会合展开联合巡逻之后,中方舰艇也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继续伴随确认了美菲两国舰艇的活动。

菲律宾军方公共事务办公室将此次遭遇定性为中国海军舰艇“跟踪监视”菲律宾海上活动,该办公室的主任特立尼达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还表示,菲律宾方面希望中国和其他外国尊重菲律宾“主权与合法开展符合国际法活动的权利”,暗指中国已经对菲律宾的自由活动构成“侵犯”。
这当然只是菲律宾单方面的无稽之谈,菲律宾此番在南海的活动可算不上是所谓的正常国际活动,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军事强国,与南海各方之间没有直接地缘利益关系,与本区内的局势发展没有直接关联,对南海各方来说完全是一个外来干涉者。菲律宾与其举行联合巡逻活动显然是想借助外部军事力量来改变南海区局势,侵犯本区域内国家的合法利益,这样的行为还能称作正常海上国际活动,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而中方也并非刻意想要去监视菲律宾,如果菲方好好遵守国际规则,不在南海区域挑衅生事,引入外部力量破坏本区域局势稳定,中国也不会为了维护稳定而如此大费周章,问题的根本不出在中国身上,而出在菲律宾身上。事件的本质也不是中国侵犯菲律宾合法利益,而是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区域局势稳定,不得不确认美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动向,防止两国再次滋事。

如果,菲律宾不想在海上受到特殊对待,被当成影响区域安全的危险分子处理,就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改变以往犯下的错误,让中菲两国关系向稳、向好发展,使南海区域局势维持稳定状态,如此一来,自然就没有军舰会对菲律宾进行所谓的监视与跟踪,菲律宾自然也不用紧张到如此语无伦次了。
美国航母的“消失”,显示出美国希望控制局势在本轮南海的博弈之中,除了菲律宾的可笑举动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那就是美国在此次联合巡逻中的动向。
在美菲两国展开联合巡逻之前,美国官方给出的消息是,美方参与联合巡逻的舰艇将由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抽调,五角大楼还在1月3日时特地高调对外声称,卡尔·文森号航母本身也会参与联合巡逻,伴随护航的有一艘导弹巡洋舰与两艘导弹驱逐舰。

相较于菲律宾方面主要由巡逻舰构成的联合巡逻编队,美军的队伍不可谓不豪华,战略威慑意义也不可谓不重。核动力航母是美国全球战略威慑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也是美国在海外部署区域中整个地区的作战体系支柱,派遣核动力航母与菲律宾的小吨位巡逻舰共同巡逻,展现出了美国对南海区域的重视与对中国威慑意味的浓烈。
这曾经让菲律宾方面大受鼓舞,在联合巡逻正式开始之前,菲律宾多家媒体都刊文鼓吹此次联合巡逻的重要意义与美国豪华编队的战略慑能力,但是等到联合巡逻真正开始之时,一些菲律宾媒体却发现了不对劲的现象。

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在4日就报道描述称,3号当天菲律宾海军巡逻编队与美国海军会合时,只有一艘美国海军驱逐舰抵达了汇合点,预计参加联合巡逻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以及一艘导弹巡洋舰、一艘导弹驱逐舰都不知去向。同时,整个演习时间也从三天缩水到两天,规划中的炮击演习等内容被直接取消。
而且这似乎是美国临时做出的决定,并没有通知菲律宾方面。原计划登上卡尔·文森号航母参观战斗机起降菲律宾西部司令部司令卡洛斯中将直到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还是“蒙圈”的状态,不知道美军方面究竟发生了何种变故,只是告知媒体,美军并没有给他出具联合巡逻计划改变的具体细节。
后续美国海军方面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宣称卡尔·文森号航母因为“作战任务需求”被临时抽调执行其他任务,无法抵达联合巡逻海域。

很显然是美国已经读懂了中国一系列动作的意思,不希望在南海过度刺激局势,想要在给菲律宾站台的同时控制住南海局势的升温。
但这种“又当又立”的态度,还不能够真正实现南海局势灭火,美国参与南海联合巡逻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巡逻规模的大小无法改变犯错的事实,想要真正控制住局势恶化,恢复南海区域局势稳定,美国需要做出彻底的改变,完全停止任何与菲律宾在南海的联合军事行动,停止干涉南海国家内部的领土争端,以正确的历史观与领土观来看待、解读南海争端。否则不管美国怎么控制,南海局势都会不可避免地向恶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努力只能拖延冲突的来临,而无法彻底避免冲突风险。

而且随着美国在其划定的所谓“印太地区”的军事投入越来越大,这些投入所带来的压力也会转嫁到美国自己身上,最终甚至可能会压垮美国。
印太美军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环球时报》在1月5日时就刊登了一篇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胡波所撰写的文章,其中指出,美国国防部近日发布简报,从改革美军的地区兵力结构、历史性加大能力投资与强化美国盟友、伙伴的共同地区安全愿景三大方面给美国推进落实所谓的“印太战略”表功,但事实却是,美军在印太将会长期疲于奔命。

文中认为,美国在对所谓的中国海上威胁过度焦虑与对大国竞争过度痴迷的背景下,在“印太战区”的兵力部署已经濒临极限,美国将全球60%以上的部署兵力集中在了印太总署部署的范围内。
与2009年相比,美国针对中国的递进侦察频率翻了一番,在南海等重点海域水面力量存在也增长将近一倍,大型演习频率增加了将近50%。

在如此加强部署的情况下,美军的装备制造和采购体系所存在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尽管美国国防预算年年创新高,但美国的主要海空作战平台数量并没有随之显著增长。为了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装备和平台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大打折扣,航空母舰、核潜艇、驱逐舰、战斗机等主要海空作战平台原有部署周期被极大打乱,大型事故频发。
而当前美国正是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印太区域部署的局限性与自身实力不足,才希望盟友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多作用,但除了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铁杆盟友,大多数国家都不能对美国形成太大助力。
因此,美军自身未来很可能将不得不在印太地区疲于奔命,以一种过度部署与疲劳部署的态势对抗中国,这种相对实力下降已经不足以维持海上优势,但又坚持采取进攻和扩张态势的行为将会导致美国失败。

现在美国唯一的希望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和颠覆性技术。当前美军正利用AI等新技术,试图拉开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但这种局面很难实现,在中国自身也不断推动技术革新的情况下,美国想要将中美两军之间的技术差距重新拉到20世纪那种天堑的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
未来美国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逐步缩减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将其维持在美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让美国国内的生产力条件与外部军事部署相匹配,否则此消彼长之下,美国不但会输掉自己主动发起的战略竞争,还会陷入漫长的衰周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力角逐全球巅峰之位。

除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之外,美国在2024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今年年底的美国统大选。

虽然现在距离大选还有11个月时间,但美国一贯有“大选年”的传统,两党在一整年间都以大选为终极目标,并进行政治博弈,双方此前长期的竞选准备会在这一年时间里进入最终发力状态,角逐最终的选举胜利。
而在以往,中国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两党会争相展示自己的对华强硬态度,以获取更多选民的支持。2020年美国大选中,拜登与特朗普的电视辩论节目就曾被剪辑成著名的反华辩论,两个古稀老人在电视镜头面前争相比拼谁更反华的景象,一时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年这种情况不但会再度上演,还可能会比2020年更加激烈,有一些评论者甚至认为,中国会成为此次大选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亚洲时报》在1月4日时就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中国将在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混乱中扮演主角”,文中以当前的中美科技战为切入点,指出了两国之间正处于激烈竞争状态,在中美关系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拜登和特朗普很可能会将中国作为决胜筹码,以自己的对华政策来决定最终总统选举的胜负。
从目前来看,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略微领先拜登,但拜登仍在加强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以遏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如果拜登后续能在这一方面获得更多成功,很可能会吸引更多选民的注意力,从而反超特朗普。

对于美国政坛而言,这种竞争十分的稀松平常,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荒谬的。因为二人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进行的竞争行为肯定会损害到中美两国好不容易才缓和下来的双边关系,并给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两国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贸易空间与共同利益,完全可以以对话来缓解分歧,以贸易促进改变,维持稳定关系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美国现在处于“政治需要”,极有可能蓄意破坏中美关系稳定,刻意引导中美走向对立与对抗,这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但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内部的选举事务,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保持警惕,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止美国接下来因为大选而推出更加激进的反华政策,导致中美缓和中断,致使两国关系重新跌入低谷,给中国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