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地水稻种植,秸秆还田培肥技术,维持黑土地可持续

严泽浩淼说 2025-03-31 09:46:31

**东北寒地水稻种植,秸秆还田培肥技术,维持黑土地可持续**

在我国广袤的东北大地,那片肥沃的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东北寒地的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希望与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而秸秆还田培肥技术,就像是一道曙光,为维持黑土地的可持续性带来了希望。

一、提出问题

东北寒地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黑土地却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种植方式在收获水稻后,大量的秸秆被废弃或者焚烧。据统计,每年东北寒地水稻产区的秸秆产生量数以亿吨计。这些被废弃或焚烧的秸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从土壤肥力方面来看,焚烧秸秆会直接破坏土壤结构。秸秆焚烧时产生的高温,会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中的一些蚯蚓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改善土壤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温会致使它们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锐减。据研究,在焚烧秸秆后的土壤中,蚯蚓的数量可能会减少30% - 50%。而且,焚烧秸秆还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数据显示,连续多年焚烧秸秆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会降低0.5% - 1%。土壤有机质的减少,就意味着土壤肥力的下降,这就像一个人长期缺乏营养一样,土地也会变得“虚弱”。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滚滚,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不僅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在一些水稻产区,每到秸秆焚烧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天空也常常被雾霾笼罩。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在秸秆焚烧高峰期,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会超标3 - 5倍,二氧化硫浓度也会升高2 - 3倍。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传统的种植观念在作祟。许多老一辈的农民认为,秸秆留在地里会影响下一季的耕种,觉得秸秆焚烧既简单又方便,能够快速清理田地。他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种植技术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秸秆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缺乏有效的秸秆处理技术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虽然有一些秸秆处理的技术理念,但是在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这些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一些先进的秸秆还田机械,在当地的普及率很低。由于东北寒地的特殊气候条件,如冬季寒冷漫长,对于秸秆还田机械的要求就更高。普通的还田机械可能在秋季作业后,经过一个冬天就会出现故障,而且维修成本高。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即使想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望而却步。

从经济角度来看,秸秆还田需要一定的投入。比如购买秸秆还田设备的费用,以及可能增加的化肥使用量(在秸秆还田初期,土壤肥力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需要适当补充化肥)。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农户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焚烧方式。

三、解决问题

而秸秆还田培肥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秸秆还田,简单来说,就是将水稻收获后的秸秆切碎,然后翻耕到土壤里。这一过程就像给土地喂了一顿“大餐”。从土壤结构改善方面来看,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就像在紧实的土地上打了许多小孔一样,能够让空气更好地进入土壤,提高土壤的通气性。据实验数据表明,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其通气性比未还田的土壤提高了20% - 30%。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的保水性。秸秆就像一块海绵,在降雨或者灌溉时能够吸收水分,在干旱时又能缓慢释放水分。有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在干旱时期的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土壤高10% - 15%。

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秸秆还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据测定,每亩秸秆还田量达到300 - 500公斤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可增加0.1% - 0.2%。而且,秸秆还田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些能够分解有机质的细菌和真菌,在秸秆还田后的土壤中数量明显增加。这些微生物在分解秸秆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一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氮、磷、钾等。据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可提高10% - 15%,速效磷含量可提高5% - 10%,速效钾含量可提高8% - 1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秸秆还田有效地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没有了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地的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多,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这也符合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如何在东北寒地更好地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培肥技术呢?

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政府和农业部门可以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秸秆的切碎长度、还田的深度、还田的时间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设立示范田等方式,让农民直观地看到秸秆还田的好处。就像在一些成功的示范田,农民可以看到秸秆还田后的土地更加肥沃,水稻产量更高,病虫害也更少。

加大对秸秆还田设备的研发和补贴力度。针对东北寒地的特殊气候条件,研发出更加耐用、高效的秸秆还田机械。政府可以对购买秸秆还田设备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他们的成本。比如,一台普通的秸秆还田机价格可能在5000 - 8000元左右,如果政府能够补贴30% - 50%,那么农户购买设备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由于东北寒地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秸秆产量集中,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收储体系,秸秆还田就会面临困难。可以建立一些秸秆收储站,将分散的秸秆集中起来,然后再统一进行还田或者其他利用。这样既可以解决秸秆的堆放问题,又能保证秸秆还田的原料供应。

东北寒地的水稻种植与黑土地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秸秆还田培肥技术是解决当前黑土地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技术推广、设备补贴和收储体系建设等措施,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应用这一技术,我们就能让东北寒地的黑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让这片黑土地继续孕育出丰硕的成果,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这不僅是对传统农业的革新,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我们要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这片黑土地,让它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永远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在推广秸秆还田培肥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一些南方的水稻产区,他们通过发展稻田养鸭等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鸭子在稻田里活动,不僅可以吃掉杂草,还能将粪便留在稻田里,增加土壤肥力。东北寒地虽然没有这样的气候条件发展稻田养鸭,但是这种生态农业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探索一些适合东北寒地水稻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在水稻田里养殖一些耐寒的水生动物,或者种植一些绿肥作物与水稻轮作等。

科研机构也要加大对东北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培肥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效果。比如,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菌剂来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的转化速度。据研究,一些新型的微生物菌剂可以使秸秆分解的时间缩短20% - 30%,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北寒地的水稻种植和黑土地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秸秆还田培肥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要想真正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东北寒地的黑土地永远肥沃,让水稻种植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繁荣发展,让我们的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