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多少次五国攻秦?

历史地理大发现 2025-03-27 20:23:31

春秋战国时期最富戏剧性的外交策略,莫过于六国"合纵"对抗强秦。这一战略自公元前333年苏秦首倡开始,到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失败为止,持续近百年间共发生五次大规模联合军事行动,每一次都深刻改变着战国的政治格局。

第一次合纵(前318年)——公孙衍

公孙衍说服魏、赵、韩、燕、楚五国组建联军合纵攻秦。

这次行动暴露出合纵战略的根本缺陷:五国各怀鬼胎,楚国表面响应实则作壁上观,燕国因距离太远仅作象征性支持。

实际参战的魏赵韩联军在函谷关遭遇秦军精锐,指挥混乱的联军在樗里疾的突袭下溃不成军,这场战役的失败预示了合纵战略的先天不足。

第二次合纵(前298年)——孟尝君

齐相孟尝君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联合韩、魏组成三国联军。

由齐将匡章统帅,这支军队展现出罕见的高效协同,连续三年猛攻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联军突破天险,迫使秦昭襄王割让河东三城。

此役开创了关东国家攻破秦国防线的唯一战例,但胜利果实很快因齐国内乱化为乌有。

第三次合纵(前287年)——苏秦

纵横家苏秦策划的六国大联盟堪称规模之最。

燕国精锐骑兵、赵国胡服劲旅、齐国技击之士齐聚成皋,形成对秦国的战略包围。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最终未发一矢:齐国临阵撤军欲吞并宋国,燕国暗中与秦媾和,联军尚未接战便自行瓦解。

这暴露出合纵各国根本利益冲突难以调和。

第四次合纵(前247年)——信陵君

信陵君凭借窃符救赵的威望,召集魏、赵、韩、楚、燕五国军队。

这位军事天才采取"避实击虚"战术,绕过函谷关天险,从河东南下直取渭水平原。

联军在河外之战大败蒙骜,追击至潼关脚下。

若非秦王使用反间计迫使信陵君去职,这次最接近成功的合纵可能改写历史。

第五次合纵(前241年)——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主导的最后一次尝试,由赵将庞煖指挥,汇聚赵、魏、韩、楚、卫五国兵力。

联军采取分进合击策略:主力攻函谷关,偏师绕道蒲阪。但面对王翦、蒙武等新生代秦将,联军在蕞城遭遇毁灭性打击。

此战终结了持续百年的合纵运动,六国自此再无力组织有效抗秦联盟。

合纵攻秦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东六国难以克服的三重矛盾:

1. 齐楚追求区域霸权,三晋需要安全保障,燕国意图向辽东发展,战略目标南辕北辙。

2. 齐国依赖商贸,楚国地广人稀,三晋耕地有限,难以形成持久战的经济支撑。

3. 秦国军功爵制与六国世卿世禄制的对抗,实质是新旧生产方式的较量。

这些深层次矛盾使得每次合纵都成为"脆弱的联盟",往往因一场败仗、一次外交离间甚至某个权臣的更迭就土崩瓦解。

秦国则通过"远交近攻"策略,将六国逐个分化:拉拢齐国保持中立,贿赂楚国权臣,利用赵燕世仇,最终实现各个击破。

当最后一次合纵的尘埃落定,历史车轮已不可逆转地驶向大一统的时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