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丧失军权的始末(下)
书接上回,我们接着分享明朝皇帝丧失地方军权的始末。
明朝地方军由卫军、边军、民兵以及归降明朝的大西军残部等组成。明朝初年的地方军势力一直被中央军压制。土木堡之变后,募兵制广泛推行,地方军战斗力逐渐超越了中央军。到了明朝末年,地方军成了明军主力。明朝中央政府逐渐丧失了对地方军的绝对控制。这也为日后南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1地方卫军
明朝地方卫军是中央配置于内地军事重镇以及东南海防要地的卫军,归明朝中央政府五军都督府管辖。但是干的实际上是地方的事情。卫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分兵把守军事重镇,势单力孤,难以对中央军造成威胁。甚至外敌入侵时,还需要京军的支援。
边军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由塞王统领。靖难之役后,漠南诸卫被废除或者内迁。朱棣设置了九边诸镇,由总兵统领。后来,朝廷又派巡抚削弱总兵权利。再后来又派总督削弱巡抚的权利。归根结底,明朝中央政府一直担心边军威胁中央。虽然同属于卫军,边军却由边关将领直接统领,缺乏合理得分权机制。这样做虽然保证了边军战力,但是也为日后边军的军阀化埋下伏笔。
3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组织的用以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的矿兵、盐兵、僧兵等。这些地方武装力量没有左右明朝政局的能力,这里不过多分析。
这支军队大约有20万,它是南明最后的顶梁柱。大西军曾一度收复广西、四川、湖南大片地区,大有收复江南半壁江山之势。就在此时,大西军内部开始分裂。刘文秀在四川战死,孙可望企图杀死李定国,反而被李定国击败,投降了满清。李定国虽然忠于明朝,但是他也难以抵挡清朝进攻的步伐。
公元1658年,清军进攻昆明。永历帝逃入缅甸后,在咒水之难中被俘并被献给吴三桂。不久,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至此,身死国灭的明朝皇帝再也无法控制这支军队。
总的来说,明朝皇帝至死都没有完全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权。假如没有满清势力的强势崛起,凭借对军队的微弱控制,明朝也许还能续命几十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之下,明朝皇帝一点点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权,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