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假期,乳腺被堵了六次

格十三 2024-10-07 13:33:22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你们接过那种骚扰电话吗,就是对方才刚说了一个“喂”,你就知道可以挂了。

尤其是那些让我买房的骚扰电话,说话的速度永远快不过我挂电话的速度。

但是,你说心寒不心寒,自从我儿子上了高三,都没人让我买房了,都让我报班。

怎么,高三的老母亲连骚扰电话都不配接别的了吗?

更狠的是,我发现最近这类电话都改良了,他们似乎研究过我的快挂绝学,居然不说“喂”了。而且没有寒暄,没有自我介绍,开端即高潮,比如:

“孩子这次月考怎么样。”

这是高手,信息量很大,可以说是瞬间掐灭了我想挂电话的火苗。

首先来看这独特的开场白形式,一句简单朴实的问句,像不像熟人作案。类似孩子他爹冷不丁的诈尸式关怀——平时不管不顾,考完试假惺惺关注,以完成自己身为人父的为数不多的一点存在感。

孩子他爹确实是熟人啊,不熟也不会问这种问句。所以你看,从情感上来讲,这种问句的情感控制力不小,形成了熟人效应,让你不太敢胡乱挂电话。

其次,对方讲话的语气不客套,没有那种传统销售人员的卑微,反倒像你的领导来询问业绩,不代表关心你,更不包含任何可选项,就一个字:给我说!

这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斯德哥尔摩情结,对方越是冷冰冰,你越是不敢触怒他,甚至有一种想配合他、呵护他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内容,尤其是这个关键词:“月考”。

众所周知,孩子到了高三,月考就像月经一样,每个月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大概率是出啥事了。

但是每个学校几号月考,几号出分,谁也不知道,除非你一个个学校去蹲点,见一个问一个。

所以,当一个不明来路的人知道你家孩子名字,还知道月考结束了,那就说明......他可能真的为了你蹲过点。你可真行啊,比我老公还关心我儿子?

总结下来,他们在骚扰电话中融入了诸多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包括但不仅限于情感操纵、认知偏差、情绪干扰,涉及的领域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科学以及社会学。

好家伙,为了让我报你的课,你还是真下血本,把自己搞得这么学术,你也别卖课了,要不要来和我做同学一起读研?

一般家长听到这种开场白大概率会愣一下,心里会开始揣度:难道是学校老师?难道是什么亲朋好友?难道是我自己忘了什么重要信息?

但我不会,我选择快速冷静,以暴制暴。我告诉他:“我家孩子两岁半。”然后挂了。

但是这一招用完我很不甘心,胜之不武,因为感觉并没有气到他,反而扩充了他的资源库,他也许给我做了备注:“孩子两岁,再过两年向她推荐幼升小衔接班”。

第一次被堵乳腺措手不及,没发挥好,我很不爽,幸好,天助我也,竟然第二天又接到了这种电话。

电话那头一个女的:“xxx妈妈,咱家孩子月考成绩出来了吧?”

就差报出我儿子生辰八字了,她也让我向她汇报孩子的月考成绩。这次我可不能骗她了,女孩不骗女孩嘛。

我说:“哦,出来了出来了!”

对方一听,是时候发挥情绪价值了:“咱们孩子考得怎么样呢,我们这边专门提供名师查缺补漏,金牌老师,名额不多了......”

“你怎么不问我考得好不好?”

对方听完,大概在猜测“不会碰上学霸了吧”,她停顿数秒,说:“孩子考得怎么样?我们这里有非常优秀的顶级老师,帮助孩子稳稳冲刺名校!”

你看,这叫“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应用领域又一杰作。就是先给你推销一个东西,你觉得用不到,拐着弯拒绝了对方,对方就会再推销一个更小众但更适合你并且显得你段位提升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嗯,这个才是我需要的。

但很显然,抛开逻辑不谈,他们还是很有逻辑的——无论你成绩好坏,无论你需不需要,他们都会给你安排金牌名师,助你冲刺名校。

好,她的胃口已经被我吊了起来,我挂了。

第三次,一个男的在电话里说:“您之前在我们这里报过名的,想问下孩子现在成绩怎么样了?”

“报过名?报过什么?”

“哦,具体我不清楚,我同事给了我联系方式,孩子应该高三了吧,这次月考感觉难吗?”

“太难了,不会做。”

“哪一门觉得太难了?”

“物理化学生物,还有语文,哦,英语也不行,数学也不会。”

“哦,家长您先别急,我们这里这些科目都有金牌老师,专门解决疑难杂症,对症下药的,经过老师辅导,很多孩子都能进入理想的名校。”

不愧是见过世面的销售,一共六门课,六门都不会,他们也能提供名师让你进名校。

我问:“真的吗?”

他很果断地回答“真的”,语气中饱含坚定,甚至还使用了气泡音这一沟通技巧。我一看他开始渐入佳境,我挂了。

到了第四次,对方跟我说他们那边都是名校老师,听一节课胜似平时听十次课,说得好像我如果不听就废了。我安静地听完他的介绍,然后挂了。

第五次,对方嗓子好像都哑了,还在孜孜不倦地跟我介绍他们如何牛逼,说得好像懂事的家长都去了,就剩我了,晚一天报名就耽误孩子一天。我推荐她喝点化橘红加罗汉果烧水专治嗓子发炎,然后挂了。

第六次,对方说着说着竟然讲起了某学校一个学生从年级排名275冲到年级20的案例。我说哪个学校?她不回答。我问你是哪个机构,她还不回答。我又问你知道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吗,她挂了。

这一招很管用,一般你让她猜你的“单位”,她第一反应可能是教育局,坏了,钓鱼钓到了鲨鱼。

说真的,我现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同一家MCN,孵化了很多的鱼钩轮流打电话钓鱼,给全体高三家长制造一种紧迫感——都高三了,你们还不紧迫吗,我们都替你们紧迫起来了!

我相信,刚经历过第一次月考的新高三家长们,一定会有不少被这种“雪中送炭”给迷住。

但我想的却是别的事: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个人信息的,孩子上几年级,家长电话多少,月考结束了没,一清二楚,打起电话来自信满满。

我问了几个朋友,即使孩子还在上初中,也有人接到过这种电话,清楚地知道孩子的信息,数据库里细节很多。

除了这些疑问,我还想说说为什么补习机构都要用这种“地下”模式来圈人了呢?是不是因为“地上”干不了。

过去“地上”有正规机构的时候,大家各取所需,需要的家长自己去找,不需要的家长也没人来骚扰。现在好了,“地上”所剩无几,只能“地下”广撒网,总能捞到一些。

前几天听说安徽某学校的学生打电话给教育局,举报自己学校假期给学生补课,这个学生是初三的,教育局领导听了都生气——初三了你自己还不着急学习,还要举报学校?

网友们也说:“你不学可以,但不要耽误人家想学的。”

我觉得这句话正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正解。想学的人,应该有一定的正当空间,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大鸣大放地学;不想学的人,呆在家里躺平静待花开,大家互不干涉。

而不是现在非得倒过来,搞补习的人要到处撒网去“捞”想学的,而那些不需要这些服务的人,却每天要被CPU一次,乳腺被他们一天一堵。

就好比一个地方不允许百姓看病,赤脚大夫和江湖半仙就天天去挨个敲门,见人就问:“我有神医,你有病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