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歼敌400,全身38个弹孔,92岁被抬进人民大会堂,王占山有多牛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10 09:08:36

1人歼敌400,全身38个弹孔,92岁被抬进人民大会堂,王占山有多牛

2021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一位92岁的老人被轮椅抬进会场。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向党和人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刻,全场肃然起敬。他就是王占山,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仅存的6名战友,以惊人的战绩击退敌军38次进攻,单人歼敌400余名,自己也身中38弹。然而,这只是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片段。从10岁加入八路军儿童团,到92岁获得"七一勋章",这位老英雄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他又是如何在和平年代继续践行自己的初心?

一、少年参军(1929-1946)

1929年,王占山出生在河北省丰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但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年幼的王占山还能和妹妹一起在田间地头嬉戏玩耍。1938年,日军侵华的铁蹄踏破了这份宁静。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日军突然闯入村庄。他们烧毁房屋,抢掠财物,无辜的村民四处逃散。五岁的妹妹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大哭,日军举起枪托,当着王占山的面将她活活打死。这一幕永远地刻在了九岁的王占山心中。

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加入抗日队伍,王占山的父亲也成为了八路军的交通员。1939年春天,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十岁的王占山加入了八路军儿童团。起初,他的任务是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由于个子小,经常能够在日军眼皮底下来去自如。

1941年,王占山在一次传递情报的任务中立下了大功。当时,日军准备对村庄进行"清剿",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日军岗哨,及时向八路军报告了敌情。这让八路军提前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

1943年,14岁的王占山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交通员。他配合八路军破获了多起日军的军事情报,参与了多次破坏日军交通线的行动。在一次行动中,他带领儿童团的小伙伴们,用土法制作的简易炸药,炸毁了日军的一座桥梁,阻断了敌人的运输线。

1945年抗战胜利后,16岁的王占山被任命为民兵队长。他带领民兵小队协助解放军清剿土匪,维护地方治安。1946年春,在一次例行巡逻中,他和几名民兵遭遇了国民党治安军。面对敌人的威胁和诱降,王占山宁死不屈。最后在八路军的及时营救下,他才得以脱险。

这次经历不仅没有让王占山退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1946年夏,他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开始了他作为一名正式军人的生涯。从此,这个曾经的儿童团员,踏上了一条为国奋斗的漫长征程。

二、浴血沙场(1946-1953)

正式加入解放军后,王占山被分配到了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初到部队时,他虽然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但正规作战还需要从头学起。在连长和指导员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步枪射击、投弹等基本军事技能。

1947年春,在参加平山战役时,王占山第一次参与大规模战斗。作为一名普通战士,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成功消灭敌军一个机枪火力点,为部队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战斗的出色表现,让他很快被提拔为班长。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王占山所在部队担负着切断锦州外围敌军增援的任务。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带领全班战士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在积雪覆盖的山岭上坚守阵地72小时,成功阻击了国民党军的多次突围。这次战斗中,他腿部中弹,但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胜利。

平津战役期间,王占山已经是一名排长。1949年1月,在天津城郊的攻坚战中,他带领全排战士连续作战三天三夜。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他带领突击组潜入敌军阵地,夺取了敌军一处弹药库,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弹药补给问题,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1949年底,王占山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两广的战役。在湛江战役中,他的排与敌军展开巷战。在一处街区,他发现敌军狙击手的位置后,带领两名战士迂回包抄,成功消灭了这个威胁。这次行动为部队攻占整条街区创造了条件。

1950年春,王占山所在部队进驻广州,担负城防任务。期间,他积极参与剿匪行动,带领部队多次深入山区,打击土匪武装。在一次行动中,他带队追击土匪三天三夜,最终将一支盘踞在粤北山区的百人土匪武装全歼。

1952年初,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王占山主动请缨赴朝参战。临行前,他向战友们说的一句话在连队里广为流传:"祖国需要我们去就一定要去,这是军人的责任。"这句话也预示着他即将在朝鲜战场上谱写更为壮烈的战斗篇章。

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王占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排长。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指挥才能。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多处伤痕,但这些伤痕见证了他在战场上的成长历程。

三、金城壮举(1953)

1953年7月,朝鲜战场形势异常紧张。美军为打破战局僵持,集中重兵对金城要地发起"七月攻势"。王占山所在排属于防御金城的重要力量之一,担负着守卫588高地的任务。

7月13日凌晨,美军首先展开了长达4小时的密集炮火覆盖。弹如雨下,战壕被炸塌,通讯中断。王占山的排伤亡惨重,仅剩下他和6名战友。当时588高地到处都是弹坑,阵地被炸得面目全非。

上午8点,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第一波进攻。王占山指挥剩余战士分散埋伏。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才开火,以此弥补兵力不足的劣势。第一波进攻中,王占山亲自操作轻机枪,打退了敌军两个排的进攻。

当天中午,敌军再次发起猛攻。这次他们出动了12辆坦克。王占山组织战士们用反坦克手榴弹进行阻击。在一次近距离投掷中,他的右臂被弹片击中,但仍坚持指挥战斗。这次进攻中,他们成功击毁了3辆坦克,迫使敌军再次撤退。

下午,敌军改变策略,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当时阵地上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王占山命令战士们将仅存的弹药集中起来,采取了设伏的战术。他们等敌人近身后才开火,每一发子弹都要精确命中目标。在这轮战斗中,王占山身中数弹,但依然坚守阵地。

入夜后,敌军又发动了一次夜袭。此时王占山已经负伤38处,但他仍然带领战友们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在一次近身搏斗中,他用匕首制服了三名美军士兵。这一仗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他们终于等来了增援部队。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24小时,王占山带领6名战友成功击退敌军38次进攻,歼敌4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不仅为我军稳固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沉重打击了敌军的进攻势头。

战后统计,王占山全身共中弹38处,其中13处伤势严重。组织上要将他后送治疗,但他坚持留在前线。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他才同意回国治疗。

这场战斗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3年10月,在北京医院养伤期间,王占山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他是"当代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次金城一战,不仅为他赢得了崇高荣誉,更成为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典范。

四、建功立业(1954-2000)

1954年春,经过半年的治疗,王占山伤愈出院。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原计划安排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他主动请求留在部队,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将他调任到某步兵团担任教导员。

在教导员岗位上,王占山把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战士。1955年,他创新训练方法,在全团首创"实战化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在训练中尽可能还原真实战场环境,让新战士在训练中就能适应战场氛围。

1956年,王占山提出"夜训五法",包括夜间行军、夜间射击、夜间投弹、夜间架设工事和夜间侦察。这套训练方法很快在全军推广,显著提高了部队的夜战能力。当年,他所在连队被评为"夜训标兵连"。

1960年,王占山被提拔为团政委。在新的岗位上,他注重部队政治思想建设,同时坚持亲自参与军事训练。在一次实弹演习中,他发现某连投弹准确率偏低,便亲自示范。尽管右臂仍有旧伤,他还是投出了三枚十环弹。

1965年,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王占山带头学习新装备知识。他虽然年过四十,但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技术资料。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官兵掀起了学习现代化装备的热潮。这一年,该团在军区装备使用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

1970年,王占山调任师政委。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部队综合作战能力上。他倡导的"三结合训练法",即把政治教育、技术训练和实战演练结合起来,成为当时部队训练的重要经验。在他的领导下,该师连续三年被评为军区先进单位。

1980年代,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王占山又投入到部队改革中。他提出"精兵强将"理念,主张通过提高单兵素质来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他编写的《现代战争中的单兵作战》教材,被多个军区采用。

1990年,王占山到龄转业。但他并未就此歇下来,而是继续关心国防建设。他经常应邀到部队和学校作报告,向年轻一代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他还参与编写了多部军事历史教材,为传承革命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已经66岁的王占山受邀参加了建军节阅兵观礼。看到威武之师列阵天安门广场,他感慨万千。这支军队,已经从当年的单一步兵发展成为全面现代化的威武之师。这其中,也凝聚着他几十年的心血。

五、永恒丰碑(2000-2020)

2000年春,年逾古稀的王占山仍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穿上整洁的老式军装,在社区里巡视一圈。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2年,王占山应邀参加全国抗美援朝老战士座谈会。会上,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战时日记和相关实物资料全部捐赠给军事博物馆。这批资料中包括了金城战役期间使用过的指挥刀、沾满弹痕的军帽,以及记录战斗细节的38页手写笔记。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王占山走访了多所中学,向青年学生讲述革命历史。在北京某中学的演讲中,他展示了身上的38处弹痕,这些伤疤见证了他的战斗历程。当年参加过他演讲的学生中,有27人后来考入军校,成为了军队的新生力量。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已经79岁的王占山主动联系灾区,将自己多年积攒的30万元养老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灾区重建。他说这笔钱原本准备给自己养老,现在灾区更需要。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带动更多人参与抗震救灾。

2010年,王占山开始整理自己的军旅生涯资料。他将自己60多年来收集的照片、信件、勋章等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配以详细说明。这些资料后来成为军史馆的重要史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86岁的王占山作为老战士代表出席了阅兵仪式。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全程站立观礼。这一幕被媒体拍下,成为了感动全国的画面之一。

2018年春,王占山被确诊患有晚期肺癌。在病榻上,他仍然关心着国防建设。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给新一代军人的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勉励新一代军人要传承革命精神。这封信后来被各大军校作为入学教育的必读材料。

2019年8月15日,王占山在北京八一医院病逝,享年90岁。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金城战役的阵地上。他生前珍藏的军装、勋章等遗物,全部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

2020年,为纪念王占山同志的卓越贡献,军队授予他"永远的战士"荣誉称号。在他战斗过的588高地,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碑文简短有力:战士王占山,1929-2019,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官兵和群众前来祭扫,缅怀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英雄。

2 阅读:171
评论列表
  • 2024-11-20 00:47

    真英雄、向老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