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预感到了金国的危机,但没有意识到了蒙古的崛起

是勇敢的永 2025-04-17 11:52:00

公元1211年,中国大地上同时存在三个年号:南宋的嘉定四年、金朝的大安三年以及蒙古的太祖六年。表面上看,这片土地处于和平状态,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种平静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三个政权各自为政,互不统属,预示着更大的动荡即将到来。

到了六月份,南宋的第四任皇帝宁宗赵扩已经执政七年了。这位43岁的皇帝,虽然被称为太平天子,但早已是白发苍苍。很多人都羡慕皇帝的位置,但真正坐上这个位置后,才发现其中的艰辛和压力。就在这个时候,宰相呈上了一份奏报,提醒皇帝根据宋金之间的“嘉定和议”,两国关系从“叔侄之国”调整为“伯侄之国”,这意味着南宋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按照协议,今年应向金国支付的30万两“岁币”也该启程了。

赵扩看完后,不禁长叹一声,随即命令户部员外郎余嵘带队,组成外交使团,前往金国。名义上是去给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庆祝生日,实际上是为了缴纳每年的贡品。尽管金宋两国之间经常有摩擦,但双方都遵守“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所以表面上的礼节还是维持得不错。每次宋朝的使者来访,金国在接待方面都做得相当周到。按照传统,宋朝使者到达后,金国的礼部会全程陪同,确保他们食宿无忧。这不仅是出于礼节,也是为了防止宋朝使者趁机搜集情报。等到外交活动结束后,金国还会安排人将宋朝使者安全送出境。

然而,这次的情形却大不相同。余嵘和他的随从刚踏入金国边界的涿州,接待他们的金国官员就直言不讳地告诉余嵘,目前国内正有些小问题,希望他们能先返回。对方还承诺,等事情处理完后,金国皇帝会亲自派使者去拜访大宋皇帝。

余嵘多次出使金国,但这次却吃了闭门羹,这还是头一回。他马上意识到,金国国内肯定出了大问题。奇怪的是,皇城司(宋朝的情报机构)居然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究竟是什么大事,能让金国连外交事务都顾不上处理了?

余嵘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马上察觉到情况不妙,但一时无计可施,只得空手而归。刚回到宋朝境内,朝廷的消息就传来了。此时,大金正与北方的蒙古人交战,但战况对金军极为不利,他们接连吃了几场败仗,蒙古军队甚至已经逼近宣德一带。正是由于这些军事上的失利,金国不得不暂时中止与宋朝的外交往来。由此可见,蒙古人对金国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余嵘立刻想到了过去的大辽和大金,眼前的局面与那时如出一辙。历史似乎在重演,难道这次轮到女真遭遇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大宋该如何应对?是像以前那样联合女真对抗辽国,还是采取其他策略?

余嵘回到朝廷后马上写了份报告,说蒙古军队势头强劲,就像当年女真族刚开始崛起那样,而金国现在士气低落,情况跟以前辽国快要灭亡时差不多。他的意思就是金国快完蛋了,我们得想想对策。为了确认这个消息是否准确,宋宁宗赵扩又派了好几批使者去金国打探情况,结果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金国情况不妙。这样一来,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都看明白了,这个曾经强大的金国确实遇到了大麻烦。

此时,大金正经历着建国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完颜永济作为金朝的第七位皇帝,正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他的统治可谓坎坷,仅仅在位五年,大金便从鼎盛走向衰落。在这期间,他不仅要应对内部的动荡,还要抵御外部的威胁,几乎没有一天安宁日子。最终,他因部下发动政变而被杀,死后甚至没有获得庙号。在金朝的十位皇帝中,除了海陵王完颜亮,完颜永济是唯一一个遭遇如此结局的君主。

大金为了限制鞑靼人的增长,每隔三年就会派兵北上进行清剿。他们专门针对男性,只要身高超过车轮的男子一律处死,而低于车轮的则砍掉大拇指,让他们再也无法拉弓射箭。这种做法被称为“灭丁”,主要是为了减少蒙古男性的数量,防止他们发动叛乱。

蒙古就像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草,再怎么打压也压不倒它。反而越压越强,越压越壮。后来出了个铁木真,一下子把鞑靼搞得红红火火,没几年就把整个漠北草原都拿下了。这下大金可倒霉了。就在那年二月,蒙古人开始往南打,冲着大金就来了。大金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完蛋了。

面对蒙古的入侵,大金采取了错误的应对策略,试图通过侵占南宋领土来弥补北方的损失。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南宋,使其原本对是否与蒙古结盟犹豫不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金宣宗完颜珣的这一决策无疑将南宋推向了蒙古一方。随着战局逐渐对金军不利,许多城池得而复失,宋军开始全面反攻,大金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困境。为了扭转局面,金宣宗在兴定二年主动向南宋示好,希望能达成和解。然而,南宋态度坚决,连金国使者都不允许入境,最终南宋与蒙古的联盟策略就此确定。

从宋朝的角度来看,与金国联手灭辽确实是个失误,但与蒙古合作灭金却未必是错误。辽国早已深受汉文化影响,且与宋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友好关系。宋徽宗因为轻信盟友,失去了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的正当性。当时的宋朝看似强大,实则内部问题重重,却未能认清自身实力。更令人意外的是,金国背信弃义,最终导致北宋迅速灭亡。

最初,蒙古对联合南宋攻打金朝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早在嘉定七年,蒙古就曾主动向南宋提出合作计划,但南宋方面并未作出明确回应。到了嘉定十一年,蒙古再次提议,南宋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答复。南宋的立场始终明确,原本他们计划与金朝结盟对抗蒙古,但金朝的错误决策迫使南宋改变了策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南宋最终选择了与蒙古结盟,共同对付金朝,这是形势所迫的结果。

南宋在联合蒙古对抗金国的策略上采取了谨慎保守的立场。尽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与北宋时期的一系列错误决策相比,南宋的做法明显更为明智。他们深刻反思了之前联合金国对抗辽国的教训,这种审慎态度使得南宋能够充分备战。凭借有限的资源和领土,南宋成功抵御了蒙古军队的长期进攻。

南宋与蒙古结盟,表面上看是为了洗刷过去的屈辱,但究其根本,还是为了与蒙古达成和解。这一决策完全符合南宋的国家利益,是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面对复杂的局势,南宋必须权衡利弊,联蒙无疑是最优解。这不仅体现了南宋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务实态度。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决策无可替代,是南宋能够延续的必然选择。

南宋联合蒙古消灭金朝,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了结宋金之间长达百年的恩怨,洗刷徽宗、钦宗被俘的耻辱;二是借此机会争取喘息时间,为应对蒙古这个比契丹、女真更强大的对手做准备。虽然南宋君臣都明白与蒙古的同盟关系不会持久,但至少能赢得宝贵时间,用于加强长江防线建设,同时深入了解这个新兴的北方强敌。然而,南宋后来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急于求成发动"端平入洛"行动。这一决策暴露了南宋自身的弱点,加速了蒙古南下的进程。事实证明,如果自身实力不足,蒙古攻陷临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3 阅读: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