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最近流行一个词儿,叫“智驾平权”。仿佛一夜之间,所有车都恨不得贴上“智驾”标签,好像不开个“智驾版”,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问题也来了,这“智驾”俩字,现在是不是有点被滥用了?甚至,说得更直接点,某些厂家是不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把半吊子的辅助驾驶,硬往“高阶智驾”上靠?
这还真不是我瞎说。最近就遇到这么个事儿,某合资品牌新出的“智驾版”车型,宣传的时候,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什么“城区领航”、“高速智驾”,听得人心潮澎湃。结果仔细一看,嘿,就这?跟想象中的“老司机附体”差了十万八千里,顶多算是个“新手上路”级别。
这事儿一出,立刻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有人说,这是厂家在玩文字游戏,故意混淆概念,忽悠那些不懂车的消费者。也有人说,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厂家为了吸引眼球,不得已而为之。更有人说,消费者自己也要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蒙蔽了。
你觉得呢?“智驾平权”是好事儿,还是个坑?这“智驾”的帽子,到底该给谁戴?
这年头,汽车厂商不好好讲故事,销量都上不去。为了能让消费者掏腰包,恨不得把牛皮吹到天上。尤其是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各种新名词、黑科技层出不穷,听得人云里雾里。
但说实话,大消费者,对“智驾”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阶段。提到“智驾”,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科幻电影里那种无人驾驶的场景,车辆能够自动规划路线,躲避障碍物,甚至还能自己停车入库。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智驾”车型,其实只能实现一些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等。这些功能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
但问题就在于,很多厂商在宣传的时候,故意夸大这些功能的作用,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我的车也能实现无人驾驶”的错觉。更有甚者,把一些根本算不上“智驾”的功能,也硬往“智驾”上靠。
就像前面提到的某合资品牌“智驾版”车型,其实就是在原有的辅助驾驶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小改进,比如打灯变道、前方交通穿行警示等等。这些功能,说白了,就是一些比较基础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在很多车型上都已经普及了。
但厂商却偏偏要用“无图纯视觉智驾方案”、“城区智能驾驶辅助”、“实现城区全速域领航辅助”等等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来包装。结果,消费者兴冲冲地买了车,开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智驾”体验,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这种“智驾”营销,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概念炒作”。厂商利用消费者对“智驾”的期待,故意制造一种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给厂商。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相信厂家的宣传,要多了解一些关于智能驾驶的知识,学会区分不同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要知道,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L0到L5,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都还处于L2级别,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购买“智驾”车型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了解车辆的具体功能和性能,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蒙蔽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驾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即使车辆具备再高级的智能驾驶功能,驾驶员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说到“智驾”,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几种智驾方案。简单来说,目前主流的智驾系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另一种是纯视觉智驾系统。
基于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依赖高精地图来实现智能驾驶。这种智驾系统,需要提前采集道路信息,生成高精地图,然后车辆通过传感器和高精地图的配合,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这种智驾系统的优点是,精度高、可靠性强,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表现比较稳定。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成本高、更新慢,而且对地图的依赖性比较强。
纯视觉智驾系统,则不依赖高精地图,而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智能驾驶。
这种智驾系统的优点是,成本低、更新快,而且对地图的依赖性比较弱。但缺点是,精度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天气、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采用纯视觉智驾系统的车企越来越多,比如特斯拉、蔚来等等。这些车企认为,纯视觉智驾系统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它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道路环境,而且成本更低。
但也有一些车企认为,基于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更可靠、更安全,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等封闭道路上。这些车企,比如小鹏、理想等等,仍然坚持采用基于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
到底哪种智驾系统更好,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驾系统会越来越成熟,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当然,不管是哪种智驾系统,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感知周围的环境信息。
目前,智驾系统常用的传感器主要有三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摄像头负责采集图像信息,可以识别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等。毫米波雷达可以探测距离和速度,可以穿透雨雾等恶劣天气。激光雷达可以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图,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障碍物。
不同的智驾系统,对传感器的配置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越高级的智驾系统,对传感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高。
比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智驾系统,主要依赖摄像头,但也配备了毫米波雷达。而小鹏、理想等车企的智驾系统,则配备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传感器的配置,直接影响到智驾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安全性。所以,在购买“智驾”车型的时候,也要关注车辆的传感器配置,看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说到安全,这绝对是“智驾”绕不开的话题。汽车不是玩具,而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
智驾汽车真的安全吗?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智驾汽车确实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减少人为失误,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智驾汽车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智驾系统可能会出现误判,导致车辆做出错误的动作。又比如,智驾系统可能会受到黑客攻击,导致车辆失控。
所以,在推广智驾汽车的时候,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厂商要不断改进智驾技术,提高智驾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智驾汽车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安全标准。消费者也要提高安全意识,正确使用智驾功能,不要过度依赖智驾系统。
其实,关于智驾汽车的伦理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当智驾汽车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应该如何决策?是牺牲车内乘客的利益,保护行人?还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的利益?
这些问题,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智驾”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
有人认为,未来,“智驾”会逐渐取代人类驾驶员,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到时候,人们可以在车里睡觉、工作、娱乐,完全解放双手和双脚。
也有人认为,“智驾”永远只能是辅助驾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因为人类驾驶员拥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未来,“智驾”可能会发展成一种人机协作的模式。在大情况下,由智驾系统来控制车辆,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则由人类驾驶员来接管车辆。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智驾”会越来越普及,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智驾”的帽子,到底该给谁戴?
我的观点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某些厂商的过度宣传,就否定所有“智驾”的价值。也不能因为某些“智驾”功能不够完善,就全盘否定“智驾”的未来。
关键在于,要实事求是,要客观评价。
对于厂商来说,要诚信经营,不要夸大宣传,要把“智驾”的真实情况告诉消费者。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要制定更加明确的“智驾”标准。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理性消费,多学习,多了解,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蒙蔽。
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驾”真正地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成为一个“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0%。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4辆以上配备了L2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但同时,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投诉也呈现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功能虚假宣传、系统误判、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在“智驾平权”的浪潮下,更需要理性看待,谨慎选择。
现在正值“智驾”推广的关键时期,规范市场行为、提升技术水平、引导理性消费,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驾”真正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