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在浙江奉化溪口,被软禁的张学良经历着人生寒冬。
谁能想到,曾叱咤风云少帅,竟在蒋介石的老家,遭遇两次致命刺杀。就在生死间隙,幸得于凤至一句话,才说服女刺客停手。
女刺杀究竟是谁,竟是蒋介石亲戚?她跟张学良有何仇恨,为何要两度刺杀,而于凤至说的话是什么呢,竟让刺客放下武器?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这场惊天动地的事变中,有一个人的死亡,成为后续刺杀事件的导火索,他就是蒋孝先。
蒋孝先是蒋介石的侄孙,同时也是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团长,平时为人骄横跋扈,仗着蒋介石的权势作威作福。
西安事变发生前,蒋孝先正在西安,正在镇压抗日的学生运动,引起了老百姓极大愤怒。
12月11日晚,在杨公馆的一场酒宴结束后,蒋孝先醉意朦胧,缓慢踏上回家的路,然而在途中遇到了东北军设置的路障。
他自恃娇贵的身份,报出自己的名字,本以为能大摇大摆离开,结果却引起对方的愤怒。
蒋孝先平日里的作恶多端,早已引起众人的不满,再加上当时紧张的局势,愤怒的士兵最终愤怒开枪,蒋孝先倒在血泊里。
这一下深夜枪声,不仅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开始,也点燃了随后一系列复仇悲剧的导火线。
次日的黎明时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起了兵谏,迅速扣押了蒋介石,这一事件震惊全国,并且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格局。
在周总理调解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然而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京,结果却被蒋介石扣住了,软禁在浙江奉化溪口。
这里风景秀丽,但对于张学良来说,却像是一座无形的牢笼。
可是就在这座牢笼之外,竟然还有一个人在虎视眈眈,视张学良为仇人,恨不得杀了他。
这个人是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当时她听到丈夫死讯,犹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心中对张学良充满仇恨。
蒋孝先去世后,袁静芝一直留在溪口镇,而且生活逐渐失去依靠,沦为了蒋家的怨妇。
在袁静芝看来,是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导致了她的丈夫死亡,于是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丈夫报仇。
那么张学良在哪里呢?
袁静芝并不知道,直到一个人出现,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学良也在溪口,这近在眼前简直是天赐良机。
这个出现的人,就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她得知张学良被囚禁在溪口后,心急如焚下决定前来陪伴他。
当时提及张学良,人们常常会联想,赵四小姐赵一荻的深情陪伴,但于凤至在他的生命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起初他们按照父母意愿成婚,但随着时间流逝,两人之间也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情感。
于凤至不仅与张学良一起,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辉煌时刻,而且在他被囚禁期间,她始终忠诚地陪伴在他身边。
在东北军的辉煌时期,于凤至已经成为张学良的得力助手,不仅处理家庭事务,还经常参与张学良的决策过程。
她曾作为旁听生在东北大学学习,以此提升自己,以便更有效地协助丈夫,而且张学良多次提到,于凤至是他的贤内助,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默契。
尽管张学良的感情生活复杂,赵一荻的出现让于凤至的婚姻产生了变化,但她始终展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智,从未公开表达对于张学良感情生活的不满。
如今即便在张学良被囚禁期间,她依然选择留在他身边,默默照顾张学良的日常生活。
于凤至到来后,给溪口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她温柔善良且举止端庄,很快就赢得了溪口百姓的喜爱。
于凤至也深知,张学良目前处境艰难,所以一直在努力奔走,希望让他早日恢复自由。
袁静芝得知张学良被囚禁在溪口后,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刺杀机会,于是四处打听张学良的行踪,精心策划着刺杀行动。
她想了许久后,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能够实施最佳刺杀行动,那她到底想怎样做呢?
溪口的雪窦寺是著名佛教圣地,袁静芝从寺内的僧侣中得知,张学良每天都前来参拜。
袁静芝刻意在山中举行法事,以超度蒋孝先的灵魂,她哭嚎着制造巨大声势,目的是要引张学良前来。
果然在不久后,张学良携于凤至一同抵达,见到有人为蒋孝先举行超度仪式,张学良面色凝重,主动表示要为逝者敬香。
在大雄宝殿里,在钟声梵唱里,袁静芝一边哭泣,一边暗中取枪,打算对张学良开火。
就在张学良走向法坛之际,于凤至忽然失去平衡,踉跄扑向袁静芝,这看似偶然的跌倒,却恰巧阻止袁静芝掏枪的企图。
在一片混乱之中,袁静芝的首次暗杀计划失败,寺里的僧侣以为这只是寻常法事,却无人知晓刚刚差点爆发血腥的事件。
于凤至察觉出了袁静芝的不对劲,知道她与蒋家有亲属关系,这关系到重大事项,她需要仔细考虑对策。
因此她没有当场拆穿,这不仅展现她的聪明才智,也为后来解决危机赢得宝贵的时间。
但袁静芝不懂这番好意,经过这次失败,心中始终不甘心,继续搜集张学良的日常信息,寻找下一次行动的合适时机。
在暗流涌动的溪口,当春寒料峭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在那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张学良一如既往前往妙高台,希望借此排解心中忧愁,但山路蜿蜒曲折,他不时地走走停停。
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瞬间打破了山林的宁静,一颗子弹从他脸颊旁擦过,最终击中了他身后的石壁。
在那一瞬间,张学良仿佛回到了战场,本能地翻滚到旁边的岩石后躲避。
听到枪响之后,警卫刘乙光立刻反应过来,迅速确定了枪声的来源,发现袁静芝正躲在一块岩石后面,手里握着一把手枪。
刘乙光动作敏捷,几步就冲到袁静芝身边,双方在紧张对峙着,彼此都不敢轻举妄动。
袁静芝眼看第二次刺杀失败,但她仍然不服气,一直举枪在破口大骂,想要趁此机会,再行刺杀之事。
张学良的脸上并未显露出愤怒,只有深深的无奈,周围的警卫都在等待少帅,下达处理女刺客的命令。
于凤至得知消息,急忙前往妙高台,见到丈夫平安无事,她松了一口气,勇敢迈步向前,挡在了袁静芝的面前。
于凤至大义凛然,面对举枪的袁静芝,说出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
“我知道你心中痛苦,但请你想一想,杀了汉卿,你的痛苦会消失吗?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需要像汉卿这样的人来为国家出力。”
袁静芝抬头看着于凤至,眼中充满矛盾挣扎,手中的枪依然没有放下,但手指却渐渐松开了。
于凤至继续说道:“你的丈夫蒋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相信他如果泉下有知,也不愿意看到你为了他,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袁静芝听着这话,心中的防线逐渐崩溃了,可犹在挣扎着,直到于凤至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夫君是为民族大义才起事,蒋队长之死绝非他本意。若你执意复仇,我愿代他受死。”
这句话犹如惊雷,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袁静芝呆立半晌,不禁苦笑出声,最终跪倒在地,放下了手中的枪,抱头痛哭不止。
于凤至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袁静芝的劝解,更是对整个事件的深刻总结,她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试图唤醒袁静芝内心的良知。
这句话背后,是她对丈夫的深情,对民族大义的坚守,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于凤至没有趁机指责,而是上前搀扶起她,这一刻所有仇恨误解,都在泪水与拥抱中消散。
张学良在旁看着,他深知妻子的这句话,不仅拯救了他,也拯救了袁静芝。
袁静芝后来逐渐走出仇恨阴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尝试放下过去的恩怨,在溪口的日子里,她与张学良夫妇的关系逐渐缓和。
1940年,于凤至因乳腺癌赴美治疗,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依旧关心张学良。
当她收到张学良的信,希望离婚以便与赵一荻结婚时,于凤至没有拒绝,而是选择满足丈夫的愿望,并亲自写信祝福他们。
离婚后于凤至并未依赖张学良,她凭借个人才智,在美国开拓自己的事业,成为华尔街的东方女股神,以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坚韧。
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在洛杉矶市病逝,当时曾为张学良预留了一个位置,尽管她明白这个位置可能永远空缺,她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尽管两人最终因种种原因分开,但那份深厚情感,却永远镌刻在他们心中,成为彼此最珍贵的回忆。
张学良晚年回忆起于凤至的过往,总是感慨万千,他知道没有于凤至,就没有他后来的坚持与成就。
于凤至的宽容与理解,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张学良的心灵之路。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西安事变后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曾两次行刺张学良》.2013-08-15.
【2】百度百科.于凤至
【3】百度百科.袁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