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刚开年,一波强势回暖就迅速抢占了天气头条,全国大范围进入回暖模式,就连东北的温度都将升到0℃左右,多地一夜之间入春了!

受到暖潮影响的是绝大部分北方区域,山河四省多地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气象站的最低气温竟然比南方的上海崇明还要高。
回暖已经从1月17日开始,不管身在何处几乎都能感受到这股暖流的威力,从北方辽阔平原到南方水乡,几乎整个国家都处在这波强势回暖的控制之下。
这种规模的全国性升温并不多见,各地的气温纷纷突破常年平均水平,冬天好像被直接暂停了,整个国家都进入了偏暖状态。

这次升温后,沈阳气温预计会上升到8度或更高,西北的西安和郑州气温也有可能冲击15度,较为温暖的华南地区就更不用说,长沙、福州、南宁等城市的气温可能接近20度,而广州和香港的气温可能突破25度。
蛇年春节期间的天气成了热门话题,春节能不能穿上短袖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
从目前的预测来看,春节前的气温升势强劲,广州、南宁等地春节穿短袖还真不太是问题,这次的升温是偶然现象,还是未来的春节都会温暖如春?
这一轮升温的幅度也同样让人震惊,和往年同期相比,全国多数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普遍上升了2度以上,升温也不单体现在白天的最高气温上,昼夜温差的变化也是这次回暖的一个显著特点。

南京、武汉、杭州等大城市白天温度可以轻松攀升至20度以上,虽然夜晚的凉意还在,但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寒气逼人了。
不过虽然气温回升得相当迅猛,但空气中的湿度却很低,在南方地区,随着温度的快速上升,空气中的水分似乎被一扫而光,变得异常干燥。
南方多地的相对湿度可能降到30%以下,而北方的一些地区会跌破20%,一时间很多人的皮肤开始变得干燥紧绷,鼻炎和感冒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根据气象也从而,这一轮回暖将会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1月17日开始升温潮发力,可能一直会持续到1月24日左右才会有所减退。
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笼罩在这种偏高的气温之下。

虽然冬天少了丝丝寒意,体感上来说是件好事情,毕竟谁都不愿意穿着臃肿的羽绒服,对于燃起自采暖的用户来说,也可以省下不少取暖费,但暖冬带来的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好处。
老话所说:暖久必冷,冷久必暖,在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回暖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波剧烈的冷空气,大自然的平衡机制告诉我们,过于极端的天气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
就算不预测未来是否能够进入极寒,这次突然而来的暖流,对很多行业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今年过年比往年早了将近一个月,北方的各大滑雪场本来就因为月份的原因营业时间缩短。
这场暖流必然会导致滑雪场雪量不足,游客数量锐减不说,收入自然大幅下滑,至少对于滑雪爱好者来说,这场暖流来的稍微有点不合时宜。

农业也同样受到了暖冬的冲击,气温升高代表害虫在冬天不容易冻死,存活下来的害虫数量增多,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的农作物生长。
从既往的经验来看,暖冬会使病虫害问题变得更严重,发生时间提前,农作物受害的范围也会扩大。
一些作物的种植区域会向北移动,打破了以往的农业布局,这种变化看似细微,但对农民和农业来说,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重新调整种植计划和应对策略。
暖冬还可能带来健康方面的隐患,暖冬后的剧烈降温,可能让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的病情加重,人体本来就对气温大起大落后的适应能力有限,暖冬会让身体的防御机制变得松懈,一旦冷空气突然袭来,感冒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健康的人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气温变化也会让身体感到不适,更何况老人和孩子这些免疫力本来就低下的人群。
今年冬天甲流肆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冬天的温度较往年偏高,如果这次暖冬之后又极速降温,可能各地又将迎来一次流感的高潮。
而且气象部门已经发出预警,一股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预计在1月24日左右抵达,在经历了短暂的反常温暖后,寒流将再次横扫中国大部分地区。
这次的冷空气可能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天气变化,更像一次大自然对气候异常的反击,在经历了异常暖冬之后,紧随其后的剧烈降温,必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挑战。

寒潮往往代表气温骤降和大风,还可能引发雨雪,由于之前气温偏高,暖湿气流活跃,当冷暖空气相遇时极易形成大范围降水。
那时正赶上春运最繁忙的几天,天气的急剧变化很有可能对交通造成很大的冲击,刚开始生长的作物可能因突如其来的低温被冻坏,路面结冰还可能导致交通中断。

之所以这几年天气的变化如此剧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碳排放增多积累的恶果。
只不过是百年的积累,终于到这几年开始爆发了而已,这些我们每天感受到的气温起伏只是全球气候变化大问题的一个小小侧面。
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之一,我国早已意识到问题并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在《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里,中国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控制这些排放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份报告不单是对国际社会的一次表态,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态度,还为普通大众解答了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见误区。
很多人都误解了碳排放词的真正含义,每当人们听到碳排放,立马就会想到二氧化碳,而往往忽视了其他同样起到温室效应的气体。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向大气中排放了约130亿吨的温室气体,这里面不仅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占了102.82亿吨,约为总量的79.1%,所以控制温室效应并不是单纯地控制二氧化碳,而是一项更复杂、更广泛的任务。
其实农业产生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一提到温室气体,大家一般会想到工厂的烟囱或者路上的汽车尾气,但农业活动带来的排放量也十分可观。

根据报告,我国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9.31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5%,其中甲烷的排放尤为突出,它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动物打嗝、放屁以及粪便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气体,总量达到了4.87亿吨,超过农业排放量的一半。
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回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结果。
这种升温表面上带来温暖,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警示灯,提醒我们气候正在发生更大变化,全球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暖冬,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
冷空气暴击和暖冬交替出现,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信号,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也没闲着,正在加快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在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同时,我国对自身的环保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中国气候行动透明度报告》,我国在2021年已经成功将燃烧燃料和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了116.2亿吨,比以往减少了不少。
同时非化石能源在我们使用的总能源中占了17.9%,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设施容量持续增加,很多原定的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
这些成果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高效执行力,但前面的路依旧不容易。
从2024年到2030年,中国预计投入约25.2万亿元来应对气候变化,平均每年大约3.6万亿元。

这么大一笔资金再加上能源结构转型的压力,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找到解决方案,还要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实现绿色发展。
怎样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在能源转型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这才是未来气候行动中的一大难题。
信息来源:
象科普 | 冬天暖和一点,不好吗?成都科协 2024-01-11
更大回暖来了!开年最强回暖将启动,蛇年过年能穿短袖吗 2025-01-16 中国气象爱好者
《中国气候变化透明度报告》公布,4个认识偏差得到矫正 新京报 2025-01-17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