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一瓶避孕膏”看由姓名读音闹出的笑话

老马说古 2020-12-14 12:00:48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第二容颜,经常被人叫或被人写,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姓名看得特别重要,挖空心思起一个寓意深刻,叫起来响亮、文雅的名字。然而,中国文字有其特殊性,比如一字多音、一音多字、谐音等等。所以,起名字时在追求文化性、知识性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姓与名的搭配、名字的读音等问题,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在某地的文化界有两位作者,一个叫宋一平,另一位叫毕云高,经常联名发表作品。两人的名字从字面上看都不错,但如果连在一起读出来,就容易产出歧义。有的读者把这两位作者戏称为“送一瓶避孕膏”。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下面列举几个分享给大家。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位姓乐名乐乐的书生进士及第,姓名的正确读音依次是yue、le、yao。有一天皇帝要殿试新科进士,就叫太监喊他上朝。太监传旨道:“乐乐乐(1e)上殿。”过了片刻,下面没有动静。太监想到乐还可读yue,于是又传旨“乐乐乐(yue)上殿”,还是没人上来。旁边一位老太监自特学识渊博,小声说:“乐要念yao。”太监恍然大悟,忙又改口叫“乐乐乐(yao)上殿”,但仍然不见人上来。皇帝龙颜不悦,道:“这是怎么回事?”主考官忍不住笑着说:“新科进士的姓名要读yue、le、yao。”太监赶紧照此传旨,语音刚落,他就乐颠颠地跑了上来。

清朝有一本叫做《两般秋雨盒随笔》的书,其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姓氏读音的笑话,说有两个离得很近的村子,各敬各的神仙。其中一个敬关公,另一个敬观音菩萨。后来,两个村子结成了好邻居,也替两位神仙扯上了亲属,说观音是关公的妹妹。有一天,关公庙重新开光,观音庵也备了厚礼前往祝贺,还写了幅帖子,说:“云长二兄大人御宇重修之庆,妹观音娘娘社拜。”这样一来,观音菩萨就变成了关女士,令人捧腹不已。

一家报纸上就登了这样一篇小品文,说在一个单位里,曾有姓傅和姓郑的两位领导,其中姓傅的是正书记,由于姓氏与“副”同音,常被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误以为是“副书记”;而担任副职的郑书记尽管常被当做“正书记”,但由于无损于他,所以也乐得误会下去。时间长了,这种因姓氏读音与所任职务相反而出现的误会让傅书记很不高兴,最后便专门召开会议,声明自己从此改姓郑。为此,有人还专门作了一首打油诗,说:“有位书记本姓傅,被人当'副'气呼呼,召集群众来宣布:从此姓郑不姓傅。”

一个姓裴的女大学生在长春找工作,先后十几次都被人家拒之门外,到最后她问招聘的人为何会这样,招聘的人说:我们老板说了,你的各方面都很出色,他也很满意,只是他不满意你姓“裴”,与“赔钱”的“赔”同音。做生意不能发财反而要赔钱,整天这样赔来赔去,谁也不会高兴,所以你没有被录用。女孩听了,觉得很无辜,但也没办法,只好作罢。

有人叫伍世苟,一连读便有“我是狗”的意思,吴材与“无才”音近,都不雅观。至于其他姓氏,在取名时也同样要注意姓名之间的搭配,花心思去推敲姓名的读音,尽量减少因取名的读音不当而闹出误会,避免那些曾经有过的教训。在过去,蒋介石曾被谐音为“蒋该死”,廖逸夫与“尿一壶”谐音,郝玉仁与“好女人”谐音,朱石与“猪屎”谐音,丁会思与“定会死”谐音,宋忠、纪丹、沙珠、梅前、吴大用、李稻奋等分别与“送终”、“鸡蛋”、“杀猪”、“没钱”、“无大用”、“李掏粪”等谐音。

某医学院有位名叫樊志林的学生,每当老师点他的名字时总要引起哄堂大笑,原因是他的姓氏与名字连在一起时正好与一种外用药“凡士林”同音。还有一位运动员叫黄崇,尽管有超群的技艺,但别人喊他的名字时,总以为他是“蝗虫”。又如“杨伟”或“杨卫”、“杨蔚”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名字,但如果想到它与男性生疾病“阳痿”同音,也会发现它们都不能算是好的名字。有一位名叫刘晓静的小姐,原来的名字是刘静,因为在上小学时总是被一位发音不准的同学读作“溜腚”,觉得不雅,才让家长改成现在的名字。

上述这些都说明,在百家姓的读音这种功能中,作为它价值的一种体现,当与名字联系在一起时,还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在我们使用它们时,也要考虑相关的情况,不仅要注意它本身的读音,也要留心与它搭配的名字的读音,避免可能引起的尴尬或误会。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