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的好总理,65岁官至副国级,为人低调清廉,晚年捐200万

骥跃千里 2025-01-03 20:09:26

文| 来科点谱

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版图上,山东可谓是人才的富集之地,古往今来诸多豪杰从这里走出,他们或在朝堂之上力挽狂澜,或于文坛之中挥毫泼墨,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而在近现代,同样有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闪耀于此,他在山东主政的漫长岁月里兢兢业业,面对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湖海、百姓民生,都是亲力亲为,以坚定的信念和卓绝的领导,为山东的发展铺就坚实道路。

在他65岁那年,机遇垂青于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威望与卓越的领导素养,他踏上了副总理的岗位,开启了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即便到了晚年,他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深知还有诸多事业需要助力,于是慷慨地捐出 200 万,这份馈赠承载着他对家国深深的眷恋。

他的英名,随着全国改革的滚滚浪潮,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佳话,至今在百姓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个时候,大家心中想必都有一个疑问:这位书写传奇的人物到底是谁?他耗费了一生的精力,究竟给百姓们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福祉,铸就了怎样震撼人心的功绩?

政治生涯

1930 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动荡不安的一年,而姜春云就在山东的一处小村落诞生了,当时抗战的战火燃遍华夏大地,硝烟弥漫,百姓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国家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绝境,处境万分危急。

而姜春云的父母心里十分明白,那个时候想要儿子有出息想要家庭有希望,上学是不二之选,尽管家境贫寒,他们还是勒紧裤腰带,把儿子送到了那时的私塾,期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而他心里却又别的想法,看见自己的祖国深陷战火他也想尽一份力,于是对革命理论知识充满了渴望,拼命地学习吸收,这些理论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内心的革命热情如同火焰一般,熊熊燃烧起来。

等到在学业上有了一定成果,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后,姜春云迅速担任起家乡当地的 “土改干部” 这一职务,也就此踏上了他的政治之路,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姜春云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很快脱颖而出,被选调到政府部门,担任秘书一职,开启了他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征程。

但是可别小看这一职位,因为它就像帮助古代皇帝处理全国日常事务的丞相,非常的耗费心神,但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能在自己最鼎盛的时候帮助自己心爱的国家出谋划策。

事实说明了一切,在之后的几年当中他的仕途一路平坦,特别是在1984年到1987年这当中,他就已经成为了山东省委副书记,同时还兼任了当时济南市的市委书记一职。

姜春云主政济南市的那几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那时候的济南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市容市貌堪称 “老大难”:垃圾随意堆积如山,街头巷尾尘土漫天飞扬,公共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姜春云一上任,便立刻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短短三四年间,他聚焦这些痛点问题精准发力,就拿清理马粪这件事来说,那 48 堆长期影响城市环境和交通的马粪堆,在他的统筹安排下,被迅速清理干净,还市民整洁的街道。

与此同时,公用厕所的卫生状况有了飞跃式提升,以前那些公厕一进去异味刺鼻,设施还破破烂烂的,现在不一样了,通过一系列改造以及后期的用心管护,公厕里干干净净,各类设施也一应俱全。

这般里里外的整治行动,让济南如同破茧成蝶,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擦亮了济南对外的 “名片”,更实实在在地为市民营造了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百姓们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因为他一心为人民服务,到了95年他被调到国务院工作,出任国务院的副总理一职,在当时他负责了农业和农村的工作,管理农、林、水等几个部门。

推出的《姜春云同志谈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这篇报道,在当时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农业发展深入思考的大门,使大家对我国农业前进的道路、应对的策略豁然开朗,不再迷茫。

姜春云在文中态度坚决地强调:“试想米袋子松松垮垮,菜篮子毫无分量,农民增收无望,就算工业发展像火箭升空一样迅猛,城市装点得如同梦幻花园,这般领导也难以称之为合格。”

他深知农业是国之根基,因而着重提出在党政一把手掌舵地方发展时,农业理应成为经济工作的 “领航舰”,率先得到重视与布局。

于国民经济的宏大计划安排而言,农业要占据优先跑道,先行起跑,以此带动一、二、三产业并驾齐驱,协调共进,就像精密咬合的齿轮,缺了农业这关键一环,整个经济运转都可能陷入僵局。

退休后,捐200万稿费

退休后的姜春云,仍然心系国家,持续为国家各项事务发光发热,在他看来教育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根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处于何种历史阶段,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非凡,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事业。

在农业这个范畴里,教育的关键作用显露无遗,无可比拟,它能够开启农民的心智,促使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知识无缝对接,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造就出大量熟悉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他精心整理手头所有的文章,郑重交付给出版社面向全国推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饱含心血的文字收获了广泛认可,也为他带来了颇为丰厚的稿费回报。

时间来到 2016 年 10 月 13 日,这一天意义非凡,已 86 岁高龄的姜春云不辞辛劳,亲自奔赴中国农业大学。

在大家满是敬佩的眼神注视下,他没有丝毫犹豫,把自己平日里辛苦写稿攒下的 200 万稿费,一股脑儿地都捐了出去,就盼着能帮学校的教育事业大步向前迈进,飞得更高更远。

并且,他深知要让这笔资金持续助力教育,得有个规范的管理方式,于是他当起了牵头人,组织成立专业的教育基金会,专款专用,一心只为给莘莘学子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到了捐赠的时候,姜春云表示自己长久以来都在留意学校的情况,对农业大学怀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尽管年纪已经不小了,但心里始终记挂着农大,也一直琢磨着要为中国农大出份力、做些贡献。

第二年的时候,他又为家乡送上了一份厚礼,将近3000册图书,他之前在精心准备的致辞里就表露过心意,说要把自己多年来悉心收藏的一部分书,连同自己担任主编以及亲手写就的一些著作,都捐赠给家乡的图书馆。

他觉得这是自己为家乡文化建设出份力的方式,虽然力量不大,但也是他对家乡人民的一份心意,以此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与怀念。

而天有不测风云,在21年8月28日这一天,姜春云由于病情加重,于北京溘然长逝,享年 92 岁高龄,他的遗体在首都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当时有诸多领导人纷纷前来,怀着沉痛的心情为他送别。

姜春云的一生,就是一部为人民谋福祉的奋斗史诗,从青涩年少到两鬓斑白,他始终怀揣着那份炽热初心,未曾有一刻忘却肩头责任,更未让壮志豪情在岁月里消磨。

早年起步时条件艰苦,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可他毫无惧色挽起袖子扎根家乡,凭借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将曾经贫瘠落后的家乡,打造成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的一方乐土。

姜春云的事迹就像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时刻铭记于心,化作奋进力量,从点滴小事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让这盛世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新华社——姜春云同志生平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