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即使只是个校官,我也会全力以赴。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担任中将,真是出乎意料。”孔庆德满脸笑容的说道。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引入了军衔制度,并在9月27日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开国将军们以其卓越的战功和深入人心的形象成为人民的楷模。孔庆德中将总是谦虚地笑着说,自己能被授予校官已经很开心了,没想到居然成为了中将。他的一生同样饱含着辉煌的战绩。
孔庆德中将经历过雪山、草地等苦难艰辛,共同参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这次长征锤炼出了英雄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在国共内战之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孔庆德中将都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战斗能力和勇敢精神。他在战火中磨炼出了坚毅果断的性格,敢于直言不讳。正因如此,他被亲切地称为“孔大炮”,既是士兵们心中的铁血将军,也是他的子女们心中真诚的父亲形象。
出身贫苦,在组织里找到新方向孔庆德出生于孔子故里曲阜,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后人。孔庆德家庭贫苦,家里一共有七口人,全家上下只能依靠父亲打打零工来赚取很薄弱的收入来支撑生活。某天,一个神秘的客人来到了家里,父亲为了招待客人,不得不向地主借了一笔钱。然而,客人离开后,父亲却遭到以“窝藏土匪”为由的指控,被当局带走了。从那时起,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焦虑,终于接到有关父亲的消息,但却是令人痛苦的消息——他已经在狱中离世。这个不幸的结果让家人心如刀绞,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失去至亲的痛苦和无助。
在1928年春天,北伐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号召,希望推翻列强的压迫和军阀的统治。而此时,孔庆德的家庭生活本就艰难,他们失去了唯一的顶梁柱,孤儿寡母的境况更加雪上加霜。年仅16岁的孔庆德意气风发,对父亲的离世耿耿于怀。他决定毅然决然地对母亲说:“我要参加北伐军,这样我们家里人都能有饭吃,而且我还有机会为父亲报仇!”
孔庆德于北伐战争期间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被分配至第四十六师一三八旅二七二团二营营部通信班。作为一个年轻的士兵,他怀着对家人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思念,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作为通信班的一员,他学习和掌握了通信技能,负责传递军令和保持部队之间的联系。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决心,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在1930年夏天,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孔庆德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六师担任营部的传令兵,第四十六师当时驻扎在六安。就在此时,孔庆德遇到了营长魏孟贤,一个将他一生的贵人。
魏孟贤的到来改变了在国民革命军战斗三年的孔庆德一生的命运,孔庆德常说:“我的贵人是老营长,遇到他之后他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帮助我有了更高的信仰。”在1931年2月15日,六安还在下着漫天大雪,魏孟贤将还在睡梦中的孔庆德叫醒,“庆德!快把我的命令传给柴洪儒,让他带着兵在城南关集合,咱们去当红军!”其实孔庆德早就知晓营长的心事,之后他兴奋地说:“营长,我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说着他立马爬起来去传命令。就这样,孔庆德追随营长带领两百多名士兵投奔了红军,并开始了他们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虽然孔庆德是孔子的后代,但是由于他的家境贫寒使他没有精力经营学业。孔庆德说:“我从来没奢望过我能有读书认字的机会,更没想到我还能来咱们组织学习!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不会落下工作,一定不辜负组织上的栽培!”孔庆德得知自己有学习的机会感动的热泪盈眶。自那以后,孔庆德几乎每天都在闲暇时间学习,一边积极投入到保卫苏区的战斗中一边从最基本的人、口、手开始学起,积累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提高自己的认知觉悟。也正因孔庆德表现优异,在那不久之后组织上就批准他入党。
一生从军,为理想走上革命道路孔庆德在红军中生活和战斗的日子里,孔庆德更加刻苦努力、如鱼得水,在队伍里表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的骁勇善战、敢打敢拼、胆大心细都得到领导的赞赏。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又因为英勇的作战能力被提拔为连长。在夜袭大杨庄夺大炮一战中更是指挥得当一战成名。
1938年1月,大杨庄遭遇了危机。一波拥有300余人并拥有精良装备的日军进驻宁晋大杨庄,并试图进攻束鹿、新河。孔庆德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率领其支队第二团在隔壁龙家庄驻扎准备作战。孔庆德在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惊讶的发现敌人的装备如此之精良。“那里有个反光点是什么,这么刺眼!居然是一门大炮!这是个好东西啊!”他回头就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走!组织人员,咱们准备去抢大炮!”战士们听到孔庆德这个大胆的想法后都吓了一跳。
当即,孔庆德就组织了由30多名指战员组成的突击队并带好了武器装备,手臂缠上白毛巾方便夜间战士们辨识敌我并悄悄地摸了过去。战前孔庆德下命令说:“每个人都光着脚从田里摸过去,记住,一定不要惊动鬼子的大部队,那门大炮抢了就跑!”没想到前期很顺利,但是到后面在拖动大炮时不小心拉动了火绳惊动了敌军,双方也进行了激战,不过最后孔庆德还是带领大家抢走了大炮,等鬼子反应过来时,大炮早已被运送到了上级的部队。
事后大家才得知,那门大炮是日本天皇赏赐给他们的,在当时对于日本来说也十分珍贵。徐向前也亲笔题词表扬第二团的优异成绩,刘伯承、邓小平更是联名通报表彰夺炮勇士。孔庆德为此一战成名而且还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气势。此门大炮之后也追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并且还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这门大炮还被收藏在博物馆里展览。这样的事情在孔庆德身上经常发生,因为他善于动脑,经常令敌人出其不意。
受封中将,称号“孔大炮”建国以后战事基本平息,没有了大规模的战役,孔庆德就专心学习,把精力放到了学习、军队管理和生产。孔庆德不仅善于打仗还学习认真,在军队建设和生产建设也有一手。遇到不会的他就学,不骄不躁、边学边干、敢于直言,周总理还给了他一个称号“孔大炮”。1952年,孔庆德被任命为中南地区炮兵部队代理司令。当时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多个炮兵部队,但由于都处于初期阶段,各自的规模和装备都互不相同,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为此孔庆德就深入基层,亲自学习各种武器火炮的性能构造,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及时向苏联顾问请教,解决了部队中的各种问题。如此的学习才能和他的精神使他很快掌握了火炮的技术并把部队的各项管理一步步带入正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使用军衔制,部队中很多身经百战的将军都获得了授衔。在授衔仪式上,孔庆德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得了三个一级勋章。
授封后,中南海调查员曾致电询问孔庆德的态度,孔庆德则回答道:“能为祖国人民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我愿意服从组织的安排。”他常常与身边的战友开玩笑说:“军衔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即使只是个校官,我也会全力以赴。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担任中将,真是出乎意料。”小结:孔庆德将军毕生奉献于军旅,是一位坚定而勇敢的英雄。
尽管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相继离世,但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这些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理想,不畏困难,甘愿舍弃生命,为我们奠定了如今安定繁荣的基础。我们应该怀念他们的业绩,汲取他们的无私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国家的进步和繁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