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宣传画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20世纪80年代两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劳模——张果喜与祁如琴。
之所以说这两人最具代表性,是因为张果喜在1985年就已经拥有2000万美元的身家,被誉为改革开后第一个亿万富翁,他在1986年当选全国劳模,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味着国家鼓励老百姓勤劳致富。
而祁如琴则代表着民众认知里的那种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公而忘私的传统劳模。
30多年过去了,张果喜没有败掉家业,还入选了2019年胡润百富榜,以55亿人民币的身家排名第747位。
祁如琴则过上了平淡的退休生活,因为厂子最后“垮了”,她的退休金不足3000元,不过在有关部门的照顾下,总算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接下来,兰台将为大家简单介绍张果喜与祁如琴的事迹。
张果喜
01、张果喜不仅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亿万富翁,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亿万富翁劳模。
而之所以是张果喜,是因为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辛勤工作获得的如此巨大的财富。
张果喜,1952年出生于江西余江县(今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
张果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他是被父亲一个人带大的。
1967年,才读完初中的张果喜就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不得不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余江县邓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
这里要说明一下,所谓的“修造社”,甚至都不算国有企业;它类似于城市里街道工厂,性质上属于“互助小组”性质。
是自负盈亏的。
换言之,是可以“垮掉”的。
1973年,好不容易当上车间主任的张果喜听闻了噩耗:由于长期亏损,公社领导可能会把修造社给关停了。
樟木雕花套箱
为了避免自己彻底失业,张果喜在征得了公社领导同意后,带着两个同事自费到上海去考察,没想到和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取得了联系,可以从上海方面获得樟木雕花套箱的订单。
当时,中日刚建交,嗅到了商机的日本商人就联系到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希望从上海进口一批樟木雕花套箱。
张果喜回到余江把事情向领导汇报,领导虽然支持,但是表示修造社已经亏了很多钱,公社没钱再搞木雕厂了。
不过,公社支持张果喜等原修造社工人集资搞木雕厂。
去了一趟上海开阔了眼界的张果喜决定和同事们集资自己干,为此,他说服了父亲,卖掉了家里的房子,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凑了1400块钱,开办了木雕厂。
这就是今天江西果喜集团的前身。
仅仅两年时间,张果喜就和另外两位集资的同事成了“万元户”。
但是,接下来,张果喜倒霉了。
当他致富的消息传到上饶行署后,就有行署领导到厂子责备他说:“谁要你赚那么多钱,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后,工作组进驻雕刻厂,一蹲就是半年。
雕刻厂收归公社所有,张果喜则遭到了批判。
好在,领导依然允许张果喜继续担任雕刻厂厂长。
1983年,在政策允许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后,张果喜第一时间申请承包雕刻厂,并得到了批准。
张果喜
再次提醒大家,这个雕刻厂最初就是张果喜拿1400块钱建的。
之后,张果喜通过去日本考察,瞅准了日本的木制雕花佛龛项目,回到江西后,他组织全厂攻艰,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坚”,终于拿出了“果喜”佛龛。
很快,张果喜厂子生产的佛龛就因物美价廉,拿下了日本2/3的佛龛市场。
张果喜也因此成了改革开放第一个亿万富翁。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到1985年张果喜的资产已经达到3000万美金。
通过外贸致富,这也是张果喜为什么能成为1986年全国劳模的原因:因为他致富的过程没有瑕疵,无可挑剔;而且张果喜还能出口创汇。
截止2024年,张果喜依然是江西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纺织女工
02、相比张果喜,祁如琴则是传统劳模的代表。
祁如琴195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她比张果喜小3岁。
14岁的时候随同父母迁居福建山坳深处的沙县农村。
1975年,祁如琴的父母被允许回到福州,父母带走了还小的幼子幼女,而此时祁如琴的哥哥也因为招工离开了沙县。
这下子就剩下祁如琴一个人在沙县了。
祁如琴在沙县一直待到了1978年。
这一年,三明纺织厂来到祁所在的大队招工。
虽然,福建当地一直流传着“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来形容女工在纺织厂的辛苦,而且三明市与她家所在的福州距离遥远,可已经23岁的祁如琴还是非常渴望得到这个机会。
因为,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祁如琴来说,当工人是她能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
因为平时踏实肯干,她被村民们一致推荐而顺利拿到了这个唯一的名额。
三明纺织厂
祁如琴被三明纺织厂分配到车间当挡车工。
挡车工,是纺织厂最辛苦的工作,没有之一。
纺织厂的新工人知道自己被分配当挡车工,没有不哭的。
经纱车间里布满了轰隆的织布机台,每一名挡车工需要不断地巡回在5部机台之间,以最快的速度把纺出的断线接上,以保证每一股纱锭随机器持续正常地出纱,而单一部机台就有450锭纱。
上班8个小时,眼、脚、手都必须不停地运转,还要行动迅速,才可以应付。
许多知青参观完纺织厂后,都表示宁愿当一辈子农民也不做挡车工。
但是,祁如琴没有这么想。
她秉承一个非常传统的观念:既然干这行,就要爱这行。
接下来,祁如琴几乎利用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怎么做一个出色的挡车工。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祁如琴回福州探亲的火车上都在“练功”。
只用了半年,她就成了厂里技术最好的挡车工之一。
再后来,祁如琴完全已经到了“纺纱仙女”的境界,甚至与日本所谓的“寿司之神”相比也不遑多让。
如何能又快又好地纺纱,成了祁如琴全部的生活和所有的兴趣。
谢晋导演的电影《黄宝妹》剧照
甚至已经到了她担心中午吃饭时为她替班的工人不用心,打破了她的这种完美,于是,中午吃饭时她开始只吃豆腐,因为嚼起来快;甚至她还练出了8小时上班期间不去上厕所的“本事”,这个“本事”一直伴随她到退休。
从1980年开始,祁如琴囊括了每一年的“厂先进”、“厂劳模”、“三八红旗手”称号。她的照片常年挂在厂宣传橱窗的最前面。
1982年、1983年,三明市劳模。
1982年,“省级操作能手”。
1984年,省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全国纺织部的劳动模范。
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
1993~1997,全国人大代表。
1995年,福建省十大杰出工人。
这些都是祁如琴获得的荣誉。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国(国营)纺织业的不景气,加之远在福州的父亲重病,祁如琴选择内退回福州照顾父亲。
这也让祁如琴的收入锐减。
《黄宝妹》电影剧照
从2004年开始,祁如琴每年都能领到三明市总工会发的每年3000-4000元补助,这是三明市总工会发给特困劳模的。
2006年,《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去采访祁如琴时,当时祁如琴最大的愿望除了供女儿读完大学外,还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当时和父母、哥哥住在福州棚户区),再买几件衣服:
她略带羞涩地跟记者说,其实她最大的愿望,除了供女儿顺利读完大学外,还想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想买几件象样的衣服——近20年里,她几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所有出席表彰会的衣服都是她向亲戚和同事借的。
截止2024年,根据多方信息,在有关部门的照顾下,通过棚户区改造,祁如琴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每个月有接近3000元退休金。
以上就是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劳模的简单介绍,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END
参考资料:
《张果喜: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亿万富翁》,李漠,《小康》杂志;
《80年代劳模祁如琴:绚烂一瞬 只剩回忆的“历史”》, 丁尘馨,《中国新闻周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