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抖音、头条、小红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成了我们获取各类资讯的重要窗口。
汽车相关内容更是层出不穷,其中那些打着“白菜价”旗号的新车和二手车信息,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怀揣着捡漏美梦的人们往往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复杂真相,多数情况下,这些看似诱人的低价车,不过是难以触及的镜花水月。
一、低价车信息的广泛传播
随便打开一个自媒体平台,输入“新车”或“二手车”,映入眼帘的是大量价格低到超乎想象的车辆信息。
一辆市场行情价在20万左右的热门车型,在某些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中,可能仅需10万多万;或是一款刚上市不久的新车,标价竟比官方指导价低了好几万。
这些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搭配上诸如“限时优惠”“独家渠道”“错过再等一年”之类的煽动性文案,再佐以车辆外观、内饰的精美图片或视频,瞬间就能抓住人们的眼球,激发起内心深处对低价购车的强烈渴望。

数据显示,此类低价车信息的浏览量常常数以万计,点赞、评论和转发量也颇为可观。
许多消费者在看到这些信息后,第一时间便在评论区留言询问购车详情,或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直接私信发布者,幻想着自己即将以超低的价格购入心仪已久的爱车。
二、实际购买时的重重阻碍
(一)电话沟通中的模糊与推诿
当满心欢喜的消费者拨通发布者预留的电话,准备进一步咨询购车事宜时,往往会遭遇各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发布者先是热情洋溢地介绍车辆,可一旦谈及具体的购车流程和细节,就开始闪烁其词。
对于车辆是否有现车,他们的回答含糊不清,一会儿说有,一会儿又表示可能需要等待调配,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当消费者询问车辆的真实车况、是否存在事故或水泡等关键问题时,得到的回复要么是轻描淡写的“车况良好,放心购买”,要么就是将话题转移,强调价格优势,对车况避而不谈。
(二)到店后的价格“变脸”
倘若消费者被发布者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辞辛劳地赶到指定的看车地点,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一场更为“精彩”的价格骗局。
原本在网上宣称10万元的二手车,到店后销售人员却以各种理由解释价格需要上调。
比如,车辆需要额外支付高额的“服务费”“手续费”“车辆整备费”等,这些费用加起来可能高达数万元。

又或者,他们会说之前的价格是针对特定车型或配置,而消费者看中的这款车配置更高,所以价格要相应提高。
胡大大说他有一次陪客户去上海买一台奥迪A6L的时候,更离谱,你看到的车和出发之前卖家发给你的都不是一辆车,因为车架号对不上,但是就是一直忽悠着付定金。
总之,最终给出的价格与网上宣传的价格相差甚远,让消费者有一种被狠狠“宰割”的感觉。
(三)车况与描述不符
除了价格问题,车辆实际车况与自媒体宣传内容严重不符也是常见的问题。
在网上展示的车辆照片和视频中,车辆外观崭新,内饰整洁,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但当消费者实地看车时,却发现车辆外观存在多处划痕、掉漆,内饰也破旧不堪,甚至部分功能部件无法正常使用。
更有甚者,车辆看起来都很新,但是可能存在严重的事故历史或水泡痕迹,而这些在网上的宣传信息中却只字未提。

此时,消费者若提出质疑,销售人员往往会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比如“照片是之前拍的,车辆在后续存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状况”“车辆只是轻微擦伤,不影响正常使用”等。
三、背后的利益驱动
自媒体发布这些虚假低价车信息,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便是利益。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自媒体环境下,流量就意味着金钱。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获取更高的流量,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不惜采用虚假宣传的手段,发布低价车信息。
一旦这些信息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点击和互动,他们就能通过广告投放、平台奖励等方式获得丰厚的收益。

此外,部分自媒体账号与不良车商相互勾结,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车商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到店,愿意向自媒体支付高额的推广费用。
而自媒体则为车商量身定制极具吸引力的虚假低价车广告,帮助车商引流。
当消费者到店后,即便没有购买到宣传中的低价车,车商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他高价车辆,从而实现盈利。
在这条利益链中,自媒体和车商各取所需,而广大消费者则成了被坑害的对象。
四、消费者应保持理性
面对自媒体上纷繁复杂的低价车信息,消费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理性。
在有购车需求时,不要仅仅依赖自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而是要多渠道了解市场行情,包括咨询正规的汽车经销商、查询专业的汽车资讯网站、咨询专业人士等。
对于那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车辆信息,一定要保持怀疑态度,切勿轻易相信。

如果决定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卖家联系,在沟通时务必详细询问车辆的各项信息,包括车辆的品牌、型号、配置、出厂日期、行驶里程、车况、是否存在抵押或贷款未结清等情况,并要求对方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同时,要将沟通内容进行录音或截图留存,以备日后维权之需。
在看车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带上一位懂车的朋友或专业的汽车检测人员,对车辆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车辆的真实车况与卖家描述相符。

若发现车辆存在任何问题或与卖家沟通中存在疑虑,应果断放弃购买,切勿因一时的贪念而遭受损失。
总之,在购车过程中,消费者一定要时刻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别天真地以为能轻易捡到低价车的大便宜。
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行事,才能避免陷入低价车的陷阱,买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和预算的心仪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