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仗怕什么?“三个软肋”很明显:公众支持、钱和资源

南斋孤风中 2025-01-15 22:13:13

美国二战后,频繁参与战争。

表面看是军事行动,实质是全球霸权。

越南战争(1955-1975),暴露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战略局限。

投入280万军人、2500亿美元,却最终失败,损失58000多名军人。

单纯军事优势,并不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政治选择。

低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高估了军事打击效果。

伊拉克战争,美军21天占领巴格达,花费2.4万亿美元,本以为可以轻松重塑中东,结果陷入旷日持久困境。

军事打击容易,但重建秩序极难。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出傲慢与短视。

美国频繁动武的底气,来自三个支柱:

经济实力。

GDP占全球四分之一(27万亿美元),年军费8770亿美元领先全球。

这让美国能够承担持续作战的巨额开支。但这种优势正在被巨额赤字侵蚀,2023年美国政府债务已超过33万亿美元。

技术垄断。

从F-35到“宙斯盾”,美国军工领先全球。

但维持这种优势的成本越来越高,新一代武器研发费用惊人,如F-35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7万亿美元。

全球军事网络。

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多国,这种存在既是实力,也是巨大经济负担。

美国军事行动背后,始终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

美国很强大,但并不是说它肆无忌惮,那顾虑在哪里?

公众支持

公众支持,是美国军事行动的致命软肋。

越南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

1965年,超过50%的美国人支持参战,到1971年,支持率跌至28%。反战运动遍及全美,超过40万人曾在华盛顿游行示威。

这种民意逆转直接影响了战争进程:

军人士气低落,征兵困难,国会削减军费,最终迫使撤军。

为什么公众支持如此重要?

这与美国的制度密切相关:

美国国会掌握军费开支权。

没有民意支持,国会就会削减军费。越战后期,国会就曾多次否决追加军费申请。

美军需要大量志愿兵。

当战争失去民意支持,征兵变得困难。

伊拉克战争后期,美军不得不多次延长现役军人服役期,并降低征兵标准。

2006-2008年,美军不得不接收部分有轻微犯罪记录的应征者。

越战导致约翰逊总统放弃连任,伊拉克战争也严重影响了小布什的支持率,从2003年的71%降至2008年的25%。

自由媒体会报道战争真相。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社会的特点:

美国人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不轻易接受战争决定。

每个美军阵亡士兵都会得到媒体报道,伤亡数字无法掩盖。

仅在伊拉克战争中,就有4431名美军死亡,超过3万人受伤,这些数字都影响着公众情绪。

战争消耗的钱本可用于民生。

伊拉克战争耗资2.4万亿美元,相当于为每个美国家庭支付7万美元。

这种情况,造成了美军行动的悖论:

必须速战速决,以维持公众支持,但现代战争往往旷日持久,难以速胜。

战事拖延导致支持下降,支持下降又影响作战效果。

因此,美军现在更倾向于,使用高科技武器减少地面部队投入。

重视舆论战,管控战场信息,寻求盟国分担战争成本和伤亡。

战争从来不是纯军事行动,而是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的综合体。

失去民意支持的战争,注定走向失败。

这可能是,为什么美国近年来更倾向于使用经济制裁、代理人战争等软手段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钱、资源

另一种情况就是钱和资源。

现代战争的烧钱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F-35战机,每小时3.3万美元的消耗,战斧导弹一发170万美元,这种投入就像在烧美钞取暖。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战争的真正成本远比武器价格更可怕。

让我们看看这背后暴露的深层问题:

第一,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绑架。

自从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军工复合体”警告以来,美国军费就像永远踩着油门的跑车。

为什么F-35项目,能在成本超支300%的情况下继续进行?

因为它涉及46个州,约15万个就业岗位,没有政客敢叫停。

这种军工利益与政治的纠缠,让美国陷入了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怪圈。

第二,科技陷阱。

现代战争装备越来越精密,但维护成本也越来越离谱。

F-22A每飞行300小时就需要进行长达一个月的维护。

在阿富汗,美军的高科技装备经常被简陋的路边炸弹打败。

再看战争的隐性成本。

伊拉克战争除了表面上花的。

但加上退伍军人未来医疗费用、借债利息等,实际支出更多。

这些钱,最终还得老百姓通过税收和通货膨胀来买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击垮了欧洲列强的经济。

二战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苏联在阿富汗战争的开支加速了其解体。

现在美国似乎也走在同样的路上:

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也扛不住这么烧钱。

就像一个有钱人,再有钱天天大把花也会吃不消。现在美国欠的债已经超过33万亿美元,很大一部分就是打仗欠的。

这些钱本来可以用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高额军费,挤压了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中国在高铁、5G等民用技术领域快速发展时,美国却在花万亿美元维持全球军事存在。

这种资源分配失衡,可能动摇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历史上这种例子不少

当年苏联在阿富汗打了10年仗,军费开支最后把国家拖垮了。

英国二战后虽然赢了。

但也因为战争欠了太多债,丢掉了大英帝国的位置。

打仗不光要看谁的武器好,更要看谁的钱袋子够饱。

所以现在美国打仗变聪明了,尽量不派地面部队,改用导弹、无人机这些虽然贵但能保护士兵生命的武器。

还喜欢拉着盟友一起打,分担费用。

比如,打伊拉克时,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就出了不少钱。

美国虽然富,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水龙头。

因此,美国现在面临两难:

要维持全球军事霸权就必须高额军费开支,但这种开支又在掏空国家的根基。

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不在于它能制造出多贵的武器,而在于它能持续承受这种开支的能力。

现代战争就像在玩一场豪赌:

赢了固然痛快,输了可是要赔上整个国家的家底。

就算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看看能不能打得起,打得起多久。

赢了战术,输了战略

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给了美国狠狠的教训。

这两场战争,暴露了美军几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第一,傲慢。

美军习惯于用技术优势碾压对手,却往往低估了对手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

在越南,美军的B-52轰炸机遭遇了简陋但有效的地道战;

在阿富汗,价值百万美元的装甲车经常被路边简易炸弹炸毁。

第二,短视。

美军擅长快速击败常规军队,但在应对游击战和治理占领区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在阿富汗,美军可以轻易摧毁塔利班的军事设施,却无法赢得普通民众的心。

最终,花费万亿美元建立的阿富汗政府,连塔利班的闪电进攻都挡不住。

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军的“技术至上”思维。

动辄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和先进装备,却忽视了战争的政治和社会层面。

在越南和阿富汗,美军都陷入了同样的误区:

以为靠武器优势,就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美军在作战中经常“赢了战术,输了战略”。

他们能赢得每一场遭遇战,却赢不了人心。

在越南,美军的摧毁战术激化了当地民众的反美情绪;

在阿富汗,昂贵的重建项目沦为腐败的温床。

这或许就是美军最大的弱点:

它太习惯于用锤子看问题,以至于把所有问题都当成了钉子。

但在21世纪的复杂战场上,光有锤子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如果美军不能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其高傲的作战思维,那么类似的失败恐怕还会重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