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到伦敦,深圳《咏春》破解文化出海密码

华商韬略 2024-09-04 11:14:25

文 | 华商韬略 母泽良

一个时代洪流中致敬每个平凡人的英雄故事,一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出海的模范叙事。

【于世界戏剧中心,再度绽放】

8月29日下午,伦敦西区,沙德勒之井剧院。

英国午后的阳光透过剧院的窗户洒在张娅姝的脸上,这让她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于任何舞者而言,沙德勒之井剧院都是一个神圣的舞台,是现代舞的殿堂级剧院。而作为舞剧《咏春》八卦掌掌门扮演者兼导演之一的张娅姝,自然很珍视这次机会。

紧张总是在所难免的。

即便,自2022年12月自深圳起航以来,《咏春》已在全球38座城市、54个剧场中展演了190场,且无一例外地交出了完美答卷。

但面对剧作氛围浓厚的英国与“挑剔”的英国观众,一切都未可知。因为这不仅是一场面向的西方主流人群和国际游客的商演,更是一次直面世界顶级舞台的大考。

不止张娅姝,在《咏春》剧组里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些许的疲惫与担忧。毕竟,前一天深夜刚全部抵达伦敦的他们,明天就要掀开伦敦巡演12场的序幕。

“右下,往左一点点”“多了,回一点”“上面也打光”,演出前的合光、走位排演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这一晚,没人知道这帮顶着时差排练了一天的年轻人们到底睡没睡着。

当地时间30日晚,整个沙德勒之井剧院座无虚席。

《咏春》剧组台前幕后的所有人屏气凝神,准备迎接这次大考。

可喜的是,“戏剧之神”再次降临舞台。

首演结束后,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殿堂级剧院里,掌声雷动。

在参演人员六次返场谢幕后,这沸腾的场面才逐渐平息。

首演结束后不久,英国著名的演出评论网站The Reviews Hub便在一篇评论中写道:这个关于咏春的故事,讲述得有效且有力。

全球知名在线新闻平台Big News Network引述舞蹈节目制作人Farooq Chaudhry称,从《咏春》能够看到演员们将舞蹈的情感和武术动作完全结合,巧妙地从舞蹈的情感过渡到武术真实、紧张的动作中。

美通社在报道中称,《咏春》展现了力量和优雅,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的观众完全被吸引住了,爆发出持久的欢呼和掌声。

《泰晤士报》则以“古代艺术、现代舞台:中国杰作亮相伦敦”为题,报道了首映式情况,称该剧“将舞蹈的优雅与武术的力量相结合,必将以深刻的文化体验赢得观众的青睐”。

文化生活在线杂志CultureWhisper更是评价道:“令人叹为观止、惊艳、卓越——言语无法表达。这就是艺术与文化实现真正协同的结果;传统与纪律相遇于精确之中。”并直接给《咏春》打出了四星的评分。甚至高于同期在伦敦大剧院上演的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

西方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饱含东方韵味的舞剧,纷纷给予了《咏春》极高的评价。

去年9月,首次出海巡演的《咏春》点燃狮城,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核被证实,不只是能引起国内观众的共鸣,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打破文化壁垒的能力。

一年后,《咏春》再次响彻被称为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的伦敦西区,直接为这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岭南大地的舞剧赋予了更多涵义——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仍有着极高的想象空间。

生命力蓬勃绽放的《咏春》,正成为中国文化出海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这背后的成因,也在越来越多人的注视下呼之欲出。

【何以“咏春”?】

相较于同题材的大荧幕作品,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各部门与主创团队联手打造的《咏春》在表达形式与内核构建等方面的塑造都相对独特。

《咏春》采用双线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电影拍摄片场的故事:

“戏外”,深圳《咏春》剧组在拍摄叶问的故事;

“戏内”,叶问远赴香港,弘扬咏春。

戏外戏内两个故事平行叙事、无缝切换,两个场景在舞台上旋转交替。虽然剧名为《咏春》,该剧讲的却不仅仅是英雄叶问的故事,而是同时在“戏外”塑造了以灯光师大春为代表的一群“追光”的平凡人。

这也是《咏春》想表达的核心——这不是一篇英雄的史诗,而是一个时代洪流中致敬每个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舞剧《咏春》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功夫对全世界的观众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大家对相关的题材期待很高。作为导演,我希望西方观众能通过这部剧了解中国人的礼仪、智慧和信任,以及中国人的友善和勤劳。”

正如舞剧导演韩真所说,新奇的切入角度、清晰的叙事结构、扎实的表达功底,这些都是《咏春》得以风靡的原因。但真正让其拥有更广阔生命周期的,仍是根植于传统,又能与时代共鸣的底层逻辑。

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文化出海上最关键的困境之一——如何把独具中国魅力的故事,用能与当下时代产生共鸣的方式重新创作。

在这一点上,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以外,周身环境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在百场巡演总结会上,导演韩真曾直言:在《咏春》创排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深圳对文化的重视,为文艺发展提供了非常棒的土壤。

如她所说,《咏春》自诞生之初,便牢牢刻上了深圳烙印。

立项之初,深圳市各部门便迅速形成合力,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并尽可能地为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创造条件。在作品的一些核心命题上,《咏春》创新性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展现形式,将深圳元素赋予剧中。

不仅如此,深圳市对《咏春》的扶持,几乎贯穿了这部作品的全生命周期,从最初的立项到资金支持,到后期的宣发与供给资源,深圳几乎成为了除《咏春》主创团队之外最活跃的“第一人”。

而《咏春》的诞生及爆火,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政府层面的扶持,正成为处在蝶变关键时期的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年轻的深圳从不吝啬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这座城,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舞者提供了表演创作的沃土和平台,让我们毫无顾忌地向前冲。”对于《咏春》叶问扮演者常宏基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更是一座梦想之城。

中国文化出海的前提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点则是有人愿意去保护这份自信。

在深圳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并在时间的沉淀下汇流生长,反哺遮阴。

久而久之,绿洲自成。

【绿洲边又连绿洲,巨树旁再生巨树】

其实,不只是《咏春》,近期爆火全球,灵感同样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团队同样来自深圳。

十年前,《黑神话:悟空》游戏制作人冯骥及其核心团队,在深圳南山正式组建“游戏科学”,开启创业之路。

十年后,在“天命人”爆火的背后,是深圳游戏产业集群的成型与相关产业链的完整,以及包含开发、运营、发行全链条在内的高速发展。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的产品诞生于这片绿洲之上,深圳作为全国发展文化产业领头羊这一地位也日益夯实。

这些年来,深圳不断推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深圳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效果亦是有目共睹。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增长至如今的2750亿元,平均每年以15%以上的增速,实现了近17倍的高速增长成果,且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如今,在深圳扎根的文化企业超10万家,相关从业人员超百万人。

其中,“国高”企业达80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253家。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文化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如今,绿洲又连绿洲,巨树之旁再生巨树,深圳的文化产业正向着真正的“生生不息”前行。

在文化产业愈发成为实现新质生产力重要途径之一的当下,如何像深圳市一样,有效地筛选并扶持文化创新项目,并为那些真正有可能实现突破的项目培育沃土、保驾护航,正成为各地政府拆解“深圳模式”的关键命题。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与推进,也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出海驶向下一阶段的里程碑式事件。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0 阅读:25

华商韬略

简介: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