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松下电视还能修吗?
”这是松下最近的一则新闻下面,一条点赞很高的网友评论。
松下电视,这个曾经风靡万千家庭的名字,如今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
前不久,松下控股高调宣布,将解散旗下家电部门,集中力量发展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更加高利润的业务。
尽管官方声明提到,电视业务的未来“尚未决定”,但大多数人已经感觉到,这次松下电视恐怕走到了尽头。
其实,这并不让人意外。
那个“买台松下电视能用十年”的时代过去了。
近年来,松下在智能电视的布局上没能跟上时代,而且几次重大决策失误,比如押注等离子电视,就让它失去了市场先机。
而如今更大的问题是,松下的竞争对手早已换了一批——它要面对的不只是曾经的日本同行,还有来势凶猛的中国品牌。
中国电视品牌崛起,日本市场格局大变你可能很难想象,中国电视如今在日本市场稳坐“半壁江山”。
根据公开数据,日本本土销量中,中国大陆品牌已经占了超过50%的份额。
换句话说,10台新卖出的电视,5台来自中国品牌。
以海信为例,这个曾在国内叫得很响的品牌,通过收购日本本土的东芝电视,逐渐在日本市场站稳了脚跟。
如今,东芝“REGZA”已经成为海信的子品牌,在日本畅销榜中排在前列。
和海信一起“异军突起”的还有TCL和小米。
它们凭借价格优势和功能设计,吸引了一大批日本年轻消费者。
相比之下,松下、索尼这些本土电视品牌,更多依赖于中老年消费者,而年轻群体正在远离它们。
这一变化,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家电市场的竞争格局。
NHK收费,“去信号调谐器”策略获青睐说到日本的电视市场,不得不提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NHK。
作为日本的公共电视机构,它的收费制度被一些人称为“传奇讨债”。
简单来说,只要你家有一台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设备,不管你看不看NHK,都得付他们的订阅费。
于是,收取这笔费用的工作人员被戏称为“讨债员”,经常上门催缴,甚至会通过各种方式“软硬兼施”。
面对这种情况,不想交费的日本消费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对策。
而中国品牌抓住了这个痛点,祭出了一招“去信号调谐器”的设计。
它们直接生产一种不带信号接收功能的电视产品,对外宣传为“大号显示器”。
这样一来,消费者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诉NHK人员:我这不是电视,不能接收信号,你收不到钱。
这一策略一经推出,就受到日本消费者的追捧。
实际上,早些年的索尼也曾尝试过类似的产品,但它们的定价偏高,销量并不理想。
而中国企业将这一功能和“性价比”结合,不仅化解了NHK的“讨债危机”,还收获了消费者的认可。
物美价廉,中国品牌赢得日本年轻人追捧中国品牌之所以能在日本站住脚,性价比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小米为例,A Pro系列电视刚登录日本市场时,43寸版本售价不到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
这个价格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友好,对比之下,索尼、夏普的类似产品动辄需要几倍的价格。
除了价格上的优势,中国品牌在功能设计上也更贴近年轻人的需求。
比如更智能化的系统、更简约现代的外观,甚至在一些细节上主动迎合日本市场的审美。
数据显示,如今TCL和海信电视的用户群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占比已经超过40%。
这还不仅仅是年轻消费者的支持。
在市场策略上,中国品牌也用耐心和坚持打开了传统日本分销渠道的心门。
虽然日本的电器分销渠道出了名的“保守”,但经过多年合作培养,许多大型渠道商逐渐愿意同中国品牌合作。
“松下式告别”会延续到其他行业吗?
松下电视的“告别”看起来有些悲壮,但它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更深的市场规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曾经的产业巨头,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很可能会逐渐被时代淘汰。
而中国品牌的成功故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竞争时,坚持用户导向、找到市场痛点并持续优化产品,才是走向国际的关键。
无论是电视行业,还是其他领域,这种趋势可能都会延续。
而在未来,类似的“双向反转”或许还会在更多市场上演。
面对在国际市场上愈发自信的中国品牌,不难想象,类似松下电视退出的场景,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所以,下一次你打开电视时,不妨留意一下背后的品牌,或许这是一个全球竞争和产业变革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