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隆重发布

银行家杂志 2023-03-27 15:47:06

3月24日,“数字经济时代财富管理数字化进程”暨《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此次峰会由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与会嘉宾就财富管理数字化发展、金融业结构改革等业内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谈到,对于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事件需要注意,中美两国经济金融结构不同,美国的救助原则值得我们思考;瑞银接管瑞信的做法是教科书和规则所没有的,是对过去规则和定义的突破和修改。事情还远未结束,硅谷银行和瑞信事件的影响会有所扩散,但大概率不会引发2008年之后新一轮金融危机。分析国际热点对中国的影响时,保持一个理性的学理分析框架很重要,中国要从中吸取教训,重视金融风险。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需要关注如何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平衡好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来说,有两点要重视: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金融对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所具有的重要贡献;第二,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华夏银行原行长​     张健华

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华夏银行原行长张健华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金融机构的诸多业务都需要多元化的数据,银行可以在业务数据化、数据场景化、场景智能化等方面进行发力。财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离不开数据要素的有力支撑,而大数据分析是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数据要素不被消耗,并且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逐渐积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果。流通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充分必要条件,数据如果缺乏流通就没有市场,要素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在数据的采集方面,个人信息采集处理须同时遵循“充分授权”“最少”“必要”三项原则。目前 “最少”和“必要”范畴在数据实际采集过程中难以界定。此外,数据主体二次授权原则也需要引起重视以防范风险。

此次峰会发布了《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介绍了报告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四个观点:第一,银行仍为财富管理行业中流砥柱,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金融科技帮助银行实现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应用场景加强模型开发;数字化转型帮助银行优化升级营销策略,搭建一体化、科学化、人性化的营销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助力银行整合触客渠道,打造自上而下、精细化、专业化、全行高效的客户运营体系。

第二,券商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张,已初步建立数字化财富管理生态。券商权益类基金市场占有率环比增速最高;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券商能够便捷、迅速地得到准确的客户画像,进而推动精准化营销;数字化技术帮助券商完善产品筛选方法与评价模型,促进财富管理产品体系的升级;数字化有利于券商集中运营管理平台,建立高速、安全、稳定、专业的一体化运营管理系统。

第三,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空间较大,信息化生态有待优化。从财富管理能力评价结果来看,公募基金2022年末平均分较2022年上半年有所下降。数字化技术可以赋能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流程和开放平台,进而有效提升业务服务效率。

第四,第三方机构依托互联网发展迅速,数字化转型上具备技术优势。三方机构通过搭建稳定可靠的核心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业务支撑效率,并依托数字化技术和人才优势自主构建面向长尾用户的产品体系,以充分满足用户递进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理财需求,不断向全生命周期理财平台升级。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用户触达优势,有利于稳定存量客群和加快提升增量客群。

行业论坛环节由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徐建军主持。杭州银行董事长宋剑斌、兴业银行副行长张旻、工银理财副总裁王屯、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及经管委主任张昕帆、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蚂蚁基金董事长王珺等嘉宾围绕数字化赋能应用、科技服务财富管理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0 阅读:6

银行家杂志

简介: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