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病逝,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名言。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目光涣散的艰难地探出手似乎想抓住什么,嘴里喃喃地说:“婉儿快来,婉儿快来,这辈子我亏欠你最多……”

这个令孙中山至死都念念不忘的“婉儿”是他的二女儿,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和心结。父女二人可以说有着一生的恩怨,而孙中山临死也没能等来女儿的谅解。
孙婉出生于1896年的美国檀香山,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的次女,她的哥哥是孙中山的长子孙科,还有一个姐姐孙娫。
少女时期的孙婉很少得到父爱,在十二岁之前,她只见过父亲两次面,她整个童年时光也几乎是一直跟着母亲住在伯父孙眉家里,父亲的印象和概念在她的脑海中都不深。
不仅如此,由于孙中山忙于革命,所以经常会被政府通缉,成为新闻中的反面人物,这也让孙婉对其最初的印象并不太好。尽管母亲会教育她正确的看待父亲和父亲所追求的事业,但小时候的孙婉是很难理解那些东西的。

孙中山后来让黄兴安排人照顾孙婉在美国的人身安全和起居,黄兴找来了王伯秋,此人也算是革命人士,而且仪表堂堂。在长时间的相处下,孙婉与王伯秋互相爱慕,产生了感情,还私定终身。
对于子女恋爱一事,孙中山是不加干涉的,他还在给黄兴的信中这样写道:“好,未来的世界不仅需要革命的激情,也需要寻常的爱情”。
然而,当黄兴告知了孙中山他女儿的恋爱对象是王伯秋后,孙中山就再也坐不住了。虽然王伯秋比孙挖大了十几岁,但孙中山了解到此人是有妻室的。坚决抵制一夫多妻的孙中山,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当二房的事实。
孙中山给黄兴发去电报说:“我的革命精神之一就是推翻一夫多妻”。随后,他干预了女儿的这段感情,还给女儿孙婉发电报,让她回国反省。

在二十出头的孙婉眼中,爱情才是最美好的样子,父亲是冰冷而陌生的,如今还要干涉自己的婚姻,是多么的令人生厌啊。
叛逆心起的孙婉不顾世俗的眼光和父亲的阻拦,最终还是在1914年与王伯秋成婚。两人结婚时,除了一纸婚书之外,连个证婚人也没有。
但是,两人也并没有最终走下去,在孙中山的强烈干预下,王伯秋还是不得不与孙婉离了婚,并带着孩子离开了孙婉。
多年以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孙婉在与女儿谈论起同王伯秋的离婚时,还耿耿于怀,她对儿女说道:“当年,我对你外祖父是有意见的”。
孙婉的人生就如同她的初恋一样是坎坷而艰难的。与王伯秋离婚后,孙婉在哥哥孙科的介绍下又嫁给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戴恩赛。

日本全面侵华后,孙婉和丈夫戴恩赛的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戴恩赛在海关的工作被停止了,抗战期间没有任何收入,中央政府也没有给任何接济。
迫于生活无奈,戴恩赛也给蒋介石和孙科都分别去信过,希望得到一定的资助,但都是石沉大海。孙科虽然在国府做官,但他不愿意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为妹妹谋私利。
1949年,孙婉和戴恩赛移居到了澳门。但仅仅几年后,戴恩赛就于1955年去世,留下孙婉和女儿相依为命。
孙婉母女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起来,又开始尝尽人间的辛酸。为了熬日子,她们变卖了戴恩赛留下的戴公馆房产,搬到了小房子居住,后来又想办法开了一家古董店勉强维持生计。
得知孙婉的晚年处境艰难后,蒋介石还曾专门派人到澳门,邀请孙婉前去台湾安度晚年。对于蒋介石的这番好意,孙婉以自己年老体病、移居困难为由婉拒了。

不过,虽然拒绝了蒋介石,但孙婉却主动给邓小平写信求助,她让女儿给廖承志和邓小平写信,希望国家给予一些补贴。接到信后,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立即作出了批示,让新华社澳门分社出资接济了孙婉和女儿。
1971年,孙婉因为不小心摔倒而骨折住院,北京方面得知消息后还让新华社澳门分社的有关领导上门看望。不仅如此,北京方面还派出了骨科名医到澳门给孙婉医治。
1979年6月10日,孙婉在澳门镜湖医院病逝,享年83岁。值得一提的是,孙婉这八年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都是由祖国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