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卫青霍去病,这对号称大汉双壁的将军在历朝历代皇帝、武将当中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凡是提起为国征战的人,大多比之为韩白卫霍,但是文武两样情,在武将眼中能征善战的卫霍在很多文人眼中不过是无能外戚。
这种评价从宋朝苏轼到近现代的吕思勉一脉相承,他们的论调都很简单,汉武帝任人唯亲,不重用李广等真正的人才,喜欢重用充妾的家人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恁是拿汉朝的国力堆出了一两个当世名将,当时汉朝取得的胜利不是三军将士和统兵大将的功劳,而是汉朝财物的胜利。
这种观点,苏轼直接说卫霍不过是个舔屁股的奴才,而吕思勉则善良很多,没有抨击卫霍奴才身份,但是老头大笔一挥,卫霍的不世之功直接变成了汉朝国力的碾压,这俩个外戚对于汉匈战争不仅没啥功劳,而且浪费军需、不爱惜士卒。
依着老头的意见,当时强大的汉朝派两个瞎子领兵都能击败匈奴,反正这两个瞎子都是靠汉朝国力堆的胜利,这么一看,汉武帝岂止用兵不得法,简直昏君傻子好嘛!以下吕思勉对汉武帝关于汉匈战争的总结和评价,原文摘录:
吕思勉著的《中国通史》: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这几条总结一下,第一,汉武帝不喜欢功臣宿将,只喜欢椒房外戚。第二,卫霍军队纪律不严明,浪费物资不爱惜士卒。第三,汉朝最后胜利,匈奴失败只是因为国力差距太大,并不是汉武帝以及卫霍等人的战略胜利,直白的说,这样的胜利就是堆出来的。
关于这三条,持有类似理论的人很多,他们所能总结的也不过这样几条,看起来没毛病但是又空洞无新意,持有这个论调的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下面一个个说明。
第一,在汉匈战争中,汉武帝并非不喜欢用老将,无耐这帮老将军拿不出好看的战绩,比如马邑之谋,浩浩荡荡几十万大军设了一个天罗地网,最后连个匈奴马毛都没带回去。
卫青第一次带兵的龙城之战,卫青不过四路中的一路,其他三路不是迷路就是战败,老将军李广更是交出了全军覆没的漂亮成绩,用事实说话,老将军不中用啊。
至于全是外戚,只能说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广利倒了大眉,外戚不是他们愿意的,外戚又不是打胜仗的必要条件,再者汉武帝外戚多了去了,他所重用的也不过这三人啊。没有闭着眼睛全部用。
第二,浪费物资不爱惜士卒,这个更加是无中生有了,依据现在能看到的史料,卫霍两人的战果非常辉煌,拿到漠南、河南地、河西四郡,已经无数的牛羊马匹这咋看都是胜利,每一次都带回,何来浪费。
不爱惜士卒也是欲加之罪,如果卫青霍去病不爱惜士卒,能取得那么多战绩才见鬼了。当然,李广利的战绩一般,但是那也是正常的战损,有胜有负完全正常将军水平,最少人家能够完成战略目标,不会迷路。
第三,靠国力胜利完全就是痴人说梦了,刘渊灭晋、金人灭宋、满人灭明只要不是智障就能分辨出国力和战争的胜负关系不大,靠国力堆出胜利大概和寄希望于雷劈死敌人一样的成功率。
自古以来,书生误国的事情多了,平时清谈高谈阔论,事到临急书生大多派不上用场的,历来的无用书生、废物文人多了去了,吕思勉不过其中之一,窃以为他的论调大致和凡事皆天命所归一样,都是命中注定,有没有某人都不改变任何事。
出卖良心的文人
一介书生谈论治国理政之道,你说可笑不可笑,还是学史的
卫霍本身就是外戚
樊哙扶吕后
武帝的心态不能用常理去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