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北京的某张病床上一个72岁的老人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去世后无人为来为老人吊唁,甚至很久之后,老人的一些朋友都不知道老人已经去世。
虽然这个老人死亡得如此平静,但他的身份可一点都不“平静”,此人正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王建安。
王建安的遗嘱要知道王建安上将从工农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时期,均为中共和解放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鲁南战役中,王建安更是在病榻上完成了对部队的指挥,可以说是对中国的近代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在死后无人吊唁呢?
其实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王建安立下了一份遗嘱。
他的遗嘱规定自己在死亡后不要开追悼会,也不要把自己的骨灰送进八宝山。随后他的家属遵照了其死后一切从简的遗嘱,以至于王建安上将的一些朋友在其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王建安已经去世的事情。
至于王建安为什么要立这样的遗嘱,很大原因是因为其生活节俭不喜浮夸风。
不过根据王建安上将的人生经历,也有两种小道说法解释了王建安为什么要立这样的遗嘱。其一是王建安和红四方面军的关系很僵,其二是王建安受过毛主席的批评。
许世友和王建安的矛盾在第一点上,就和许世友上将曾经的一次“出走案件”有关。
原本许世友和王建安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长和政委,两人本该是一对好搭档,但是在1935~1936年遇上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事件。
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集团认为红军应该北上避免国民党军的锋芒,在中国北方重建根据地。
但是张国焘认为红军应该进入川康地区,利用地形优势和国军分庭抗礼。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张国焘的目的,在于靠着川康地区的游击战最终控制陕甘宁地区并打通河西走廊,以和苏联取得联系,以苏联的援助对抗国民政府。
但不管张国焘的目的如何,历史已经证明了张国焘的错误。
当初追随张国焘的红军西路军最后几乎被剿灭殆尽,不仅未能完成其掌握陕甘宁地区的目标,还使得当时本就弱小的红军力量进一步消耗了元气。
事实上,就算张国焘真的打通河西走廊和苏联取得联系,那发展到最后也不过是一个受苏联控制的割据政权,说不定会导致后来中国“东西分裂”的局面。
对于中共党内,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事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许世友、王建安等人,张国焘的行为也确实“坑”了他们一把。
因为在张国焘事件缓解后(张国焘的第二中央改名中共西北局,张国焘本人回陕北),党内开始了对“张国焘势力”的批评,不少怀有分离主义心态的人被打压。
这期间许世友也被当成了“分离主义分子”(主要原因是当时红四方面军受张国焘实际领导,许世友算张国焘的部下),随后在1937年3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以张国焘为首,连带着许世友等人均被批评。许世友在听说会议上对自己的批评后被气到吐血,一度被送进医院。
随后许世友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打算带着一群人跑去川康地区找自己的老部下刘子才,和他继续在那里打游击。
许世友联系了和自己关系较好的一群人,包括王建安在内的30余人答应随许世友去川康。结果中途王建安变卦,秘密向中共报告,这起未遂的出走事件被阻拦了下来。
从后来的发展看,许世友应该感谢王建安。因为许世友想去投奔的“川康红军”在不久之后就被国军剿灭了。所以要是许世友他们真的去了,别说后来被授大将,说不定还会把命丢在那里。
然而王建安虽然算无心的帮了许世友等人一把,但依旧和红四军的将领们有了不浅的矛盾,这导致王建安和这些人的关系颇为尴尬。
毛主席的批评至于王建安受毛主席批评这件事,则出现在授衔之前党内的讨论上。
当时负责授衔名单的工作人员将名单交给毛主席后,毛主席在华东军区会议上批评王建安“居功自傲”。所以王建安的授衔就被停了下来,一直到1956年时才给他授衔。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要批评王建安,可能是和王建安的性格有关。
许世友曾评价王建安,称他“会上拍桌骂娘”。因为性格太烈太直,一旦在工作上和同事有意见分歧就会一直反对,导致很多工作讨论常常气氛僵硬。
所以目前对于王建安为何留下那样的遗嘱,他和红四军将领们的关系以及和毛主席的批评很可能也起到的间接作用。前者让王建安上将和其他红四军将领之间始终有隔阂,也许在临终之前他依旧在和许世友他们“斗气”。
至于后者,既然受到了批评就要改。也许是受到了毛主席的批评后,王建安打算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随后就有了他丧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当然这两种小道说法到底对不对我们也不知道了,当事人也早已去世,也许事情的真相会永远掩埋在时间长河中。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建安为了中国的事业的确是鞠躬尽瘁,是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