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采访时,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俄罗斯可能背弃中国,此言论令众人震惊。
他素以“苏联守墓人”的历史角色闻名,对大国关系尤为敏感。
当时特朗普政府重启“联俄制华”策略,意图通过改善美俄关系来制衡中国。
卢卡申科发言后,国际舆论热议:有人认为国际政治无永恒友情,另有人坚信中俄合作已成“危机驱动型共生体”。
真相究竟如何?通过深入探究,或许能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一、当卢卡申科“敲警钟”】
2025年3月,卢卡申科向美国博主马里奥·纳夫尔法阐述了对俄乌谈判及中俄关系的最新见解。
他声明,只要乌克兰愿意重回谈判,俄方已准备好在伊斯坦布尔协议框架下进行协商。
同时指出,俄中当前结合紧密且稳固,但长远来看,关系转向亦非绝无可能。
该预言迅速获得国际瞩目,因其位于俄罗斯“联盟国”体系内,同时频繁展现出精明的外交活跃度。
白俄罗斯近90%能源源自俄罗斯,2024年对华贸易额却增长23%。卢卡申科此策略下,每次发言均带试探性质,显示出其平衡两大伙伴关系的考量。
2020年白俄大选风波中,他倚重普京支持。近年来,他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期望在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合作中取得进展。
卢卡申科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唯一反对,他对联盟崩溃、利益分配及大国地缘竞争有深刻见解,这值得注意。
他持续保持对俄友好态度,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为自己预留了一定的行动与策略空间。
有人誉其为“苏联遗产守护者”,亦有人质疑其是否在试探普京的外交底线。
卢卡申科需在北京与莫斯科间寻求灵活平衡,以确保白俄罗斯不会再次被西方推向危机之中,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二、中俄“压舱石”何处最牢?】
任何提及“大国同盟或现变数”的观点,均须立足经济与军事两大核心要素进行考量。
2024年,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占比达72.8%,双方签订的天然气、石油长期供应协议延至2050年,合同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
中俄管道铺设提速,远东天然气管道已超前达成输气目标,北极航线合作提振俄资源开发信心,双方正逐步减少美元体系依赖,转向本币结算。
这表明,美国想在能源领域打破中俄紧密合作将十分困难,因两者在该领域已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2024年,中俄贸易额增至2448亿美元,中国机电产品对俄出口占59.2%,其中华为与小米智能手机在俄市场销量领先,占据大半份额。
俄方通过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大宗商品,有效增加了其财政收入。
过去数年,俄罗斯因西方制裁失去大量外汇及欧盟市场机遇,但与中国贸易显著增长。
2024年,本币结算占比升至65%,人民币成为俄罗斯储备货币之首,此去美元化趋势表明两国正稳步构建更坚实的共同利益,非仅空谈理想。
军事上,2024年“北部·联合”演习展示了双方协同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实现了新的突破。
中俄实现空警-500与苏-30SM数据链互通,此技术突破对提升双方协同指挥效率及信息共享能力,构成了显著的质变。
俄方以RD-180火箭发动机技术交换北斗应用,借此增强北极航道巡逻力度,提升巡逻频率。
这些细节共同构筑起中俄在安全领域相互支持的一道坚实防线。
【三、美国重启“联俄制华”剧本】
美国实施的离间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冷战时期的“各个击破”手法。
1972年尼克松通过“联中抗苏”改变大国格局。特朗普就职后欲效仿,改为“联俄制华”,意图逆转对象以重塑政治版图。
他高调任命鹰派沃尔夫兹为安全顾问,同时筹备俄乌对话,并暗中向莫斯科示好,意图使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疏远中国。
但历史通常不会单纯再现。
首先,美俄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结构矛盾,难以得到轻易解决。
北约东扩持续,芬兰、瑞典入盟致俄西北边境紧张;美售液化天然气削弱俄欧市场优势;乌克兰问题僵局,俄方依伊斯坦布尔协议,美方要求俄先撤军。
这表明,普京不会在美国的示好中找到真正的战略安身之所,无论情况如何。
其次,中俄在国际场合常展现为“双常任理事国否决权联盟”,使得美方难以找到离间的关键契机。
上合组织扩大成员,金砖开发银行提供基建贷款,这些是中俄合作应对制裁的策略,旨在通过多边机制强化经济合作与金融支持。
两国领导人在声明中重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表明无意被美国离间分化,维持了原有立场与关系的清晰表述。
换言之,特朗普或欲效仿尼克松昔日荣耀,然时局已异,俄罗斯当前亟需东方资金与市场以解困局。
【四、普京的底线、白俄罗斯的算计与未来的悬念】
普京重视东方非一时兴起,因俄远东开发亟需中国投资。
2024年,该地区对华贸易贡献了GDP的32%。随着黑河跨境索道和公路大桥相继通车,俄方运输能力显著提升,更为顺畅。
西方多轮制裁下,中国市场成俄罗斯经济复苏关键。俄罗斯将“俄中深入合作”视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战略。
另一方面,俄罗斯对西方产生了持久的不信任感。
俄方上次尝试亲近西方可追溯至叶利钦时代,此后走向已变,未来难再回头。
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国内普遍产生对美欧的寒心情绪,民众对美欧的态度转向冷淡,认为两国在处理危机时未能体现公正与理解。
俄智库民调显示,76%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可靠伙伴,而对美欧抱有幻想者比例已降至个位数。
卢卡申科所言“俄罗斯或背弃中国,但绝非当下”并非无据。
他意在表明:大国关系历来具有阶段性利益的特点。
若美国全面解除对俄制裁,并确保俄方在更多领域获益,理论上存在俄方“转身”调整策略的可能性。
乌克兰危机、北约扩张、重重制裁,以及中俄经济纽带的牢固性,均阻碍了该假设的实现。
最关键的是,美俄昔日的互信已近枯竭,普京与特朗普难以练就尼克松-布热津斯基时代那种巧妙的冷战策略。
卢卡申科的言论意在提醒北京,勿将俄罗斯视为绝对忠诚的伙伴,并向莫斯科传递信号:若俄方将来转向,他希望白俄罗斯能预先准备斡旋或预留应变空间。
白俄罗斯在欧亚经济联盟中地位特殊,依赖俄罗斯的安全保障,同时需中国助力开拓新能源与机械制造等经济新领域。
卢卡申科此时发言,旨在展现其外交活跃度,并试探普京、中国及美国的立场。
种种迹象显示,中俄关系基于坚实的利益基础,非空洞口号所能动摇,其稳固性不容忽视。
2024年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及北极航道联合巡逻,均彰显了两国在关键时刻形成的合作默契。
仅凭外界劝诱或施压,难以迅速瓦解这块稳固的“压舱石”。需采取更综合策略,方能有效应对。
【结语】
见卢卡申科言“俄罗斯或背弃中国,但非此时”,勿惧其危言,亦勿盲否其警示之意。
国际关系历来重视利益考量,同时受历史惯性影响,难以轻易割裂,其复杂性与延续性显著。
美国欲复刻“联俄制华”策略,在当前条件下成效难料。然而,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大国合作背后的脆弱性不容忽视。
这场局势持续演变,暗流涌动仍未止息。
在保持警醒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利益纽带、文化互信与国际环境正合力构建一张庞大的合作网络。
危机来临时,该网络能否承受尚待时间验证。其支撑能力需经时间考验,方能得知确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