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诗《赐萧瑀》传递出一种寻找和培养忠诚与智慧人才的理念

长安听雨 2024-09-24 15:12:06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他辅佐李源建立了唐王朝,又以雄才大略削平群雄,听雨全国。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提倡并自己从事诗歌创作,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通过“疾风”与“劲草”、“板荡”与“诚臣”的对比,褒扬了大臣萧瑀忠诚仁义,大智大勇,也表明了一代帝王对于知人善用的深刻理解。

前两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劲草搏击疾风的形象比喻,引出对萧瑀在政局动荡变乱中为李唐王朝统一大业忠贞奋斗的赞赏:只有经过烈风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刚劲的韧草;只有经过危难和动荡,才知道哪一个人是忠臣良将。

诗人借古喻今,夸萧瑀:“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疾风知劲草”是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上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中的《板》、《荡》两诗。据《毛诗序》载,“《板》,凡伯刺厉王也。”  “《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这两篇作品都是讽刺周厉王昏庸无能、败坏朝纲的,后人以“板荡”并称,用以代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这一联看似寻常,却是从长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中提炼出的宝贵人生经验: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格言。

后两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用对比的手法,将一勇之夫与“智者”对比,歌颂萧瑀兼具智勇仁义,显示出诗人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只会逞一时之能的孤勇者,未必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仁”,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这一联议论高远,诗人深刻地揭示出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换角度来盛赞萧瑀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他有一颗善良仁义之心,是忠臣的好榜样,极富于哲理。

全诗对仗工整而自然,说理形象而深刻,对于现实中知人善任,自我完善方面,都具有启迪作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