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感受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担心子女在外面过得不好。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句话,感受的却是父母的害怕,孤独和无助。
中国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就在于一代一代的传承。人是有寿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可以父子相传,看着子孙有好的品德,哪怕只是简简单单度过此生,也是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意义。
推干就湿,含辛茹苦,父母尽最大能力,不指望子女能克绍箕裘,但求远离灾眚,不招殃惹祸,能平安度过此生,便是造化。
孩子长大,或高飞于天,或匍匐于地,不管是风光无限,还是郁郁不得志,看到父母的鬓白,都难免心生悲伤,这是不分阶级,不分财富,不分地位的共情。
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说的是父母在世,需要人保护,所以孩子尽量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志向而远走他乡,如果一定要离乡背井,那就要经常回去看看,别人看到家里的孩子经常回来,哪怕过得不好,也不敢欺负他们的父母。
很多人的子女远走海外,几年都无法回来一次,父母在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子女在外对影三人,与明月对伴,父母这边是海水,子女那边莫非是火焰吗?
没有下一代关爱的父母,财富越多,越容易怀璧其罪。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规律。
子女不在,父母有钱苦,父母没钱更苦,子女儿孙的慰藉和保护没有什么可以取代。
年轻人早点结婚,很多心情只有结婚了才能理解,等到自己老去,就会大彻大悟。结婚太晚,对父母是打击,对自己何尝不是。
晚岁得子,这看似是喜事,又何尝不让人心酸。心酸的不是子女,而是自己,若干年后,自己要退休,子女未就业,耳顺之年,财富再多,没有子孙绕膝,这都不是快乐。
很多父母碍于无法表达,所以激动,酿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这都非其所愿,乃其不知表达技巧,不知如何说服子女。
父母在,游必有方。好也罢,孬也罢,回家陪父母过年吧,既是为他们,也是为自己。
结束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