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平之路充满荆棘
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而真正的和平却遥不可及。
究其原因,还得从这个地区两族人民心理上的隔阂说起。他们已然习惯了仇恨与对立的生活,和平于他们而言,反倒成了难以适应的事。
我们不妨来看看,已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人生经历。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巴以之间和平的希望何以那么渺茫。阿拉法特并非一开始就是追求和平的人。相反,他最初投身的是武装的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在他看来,只有力量才能换来属于巴勒斯坦人的尊严。
但是,多年的游击战让他痛苦地发现,武力并不能达成心中的理想,反而让巴勒斯坦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于是,阿拉法特选择转而追求和平谈判。
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奥斯陆协议》。为此,他们还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和平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阿拉法特签署《奥斯陆协议》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但令人痛心的是,他遭到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妥协就是背叛。
同样,拉宾也遭遇以色列右翼势力的枪击而死。随后,以色列国会又通过法律宣示耶路撒冷为犹太人的固有领土,这无疑是对《奥斯陆协议》的破坏。
这样的结局,成为阿拉法特人生的遗憾。但是,这也折射出巴以之间和平道路的艰难。
我并不认为阿拉法特在追求和平道路上有任何错误。相反,他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这令犟牛肃然敬佩。
错误在于,无论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民众的仇恨情绪已经根深蒂固。哪怕领导人做出再大的妥协,也难以打动普通民众对和平的憎恶。
为什么巴以民众的仇恨情绪如此难以根除呢?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剖析其根源:
第一,长期的敌对导致集体恐惧倾向。巴以民众都深受战争创伤之苦,对和平缺乏信任感。
第二,教育和舆论造成仇视情绪。一代代人从小就被灌输必须战胜敌人的思想。
第三,宗教因素也加剧了对立。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分歧,将巴以民众驱使到对立面。
第四,领土争端难解也让仇恨持久。土地对巴以两族来说都具有神圣意义,很难让步。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巴以和平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毕竟中东不乱,美国就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也无法继续掌控石油美元霸权!种种因素,造成巴以普通民众内心的隔阂比表面更深。这也让我们明白,光靠少数领导人的妥协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巴以局势似乎回到了阿拉法特刚刚起步的样子。激进组织重新崛起,仇恨与对立再次占领高地。每一方都在等着对方消失,根本不会真心实意地谈和平。
我并不想对当前的局面过于悲观。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条和平之路,一定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漫长艰难。
和平需要勇气,但更需要理性。它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内心的觉醒,而非仅仅依靠少数领导人的奋斗。
当巴以每一个家庭都意识到,仇恨并不能让生活更幸福时,当他们厌倦了每一天必然会出现的流血事件时,和平的曙光才会到来。
人类历史证明,战争从来给不了任何一方真正的利益,只有和平才能让每一个家庭过上普通而幸福的生活。这一点,巴以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意识到。
如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最大的善意和理性,期盼可以早日见证这两族人民真正握手言和的那一天。
或许,这一天不会太远了,因为世界上最大的搅屎棍已经开始衰败尽显!站到悬崖边上的美国,还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帮着推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