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娄师德传》载:
娄师德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
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用今天的语言翻译,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娄师德深知在朝中为官,政治风险波诡云谲,担心家族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随时会被人注意陷害,应该低调从事,方能保全家族性命无忧。所以告诫弟弟说:“即使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对你发怒,你也不能发怒,你也不能自己把口水擦了,那会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为此,娄师德为中国语言增加了一个成语——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以进士出身,虽为文官但以武将之身戍边23年,为官数十载未收受一文钱,清廉至极,官至台辅,却生活清贫,以功名终身。
考中进士时,娄师德年仅二十岁,相比同龄人来说可谓是少年得志,年少有为。在任扬州江都尉时,扬州刺史卢业对他青睐有加。因为卢业认为娄师德是人才,前途光明,十分谦让,并对他说:“以你的才华,未来定能坐上宰相的位置,我的子孙以后都想托付于你,所以我怎么能够对待您和对待其他人一样呢?”
卢业的眼光是极佳的,他的预见完全印证了娄师德的仕途之路是非常正确的。
唐高宗李治上元初年(公元674年),在基层干了20多年后,45岁的娄师德被调至京城,担任监察御史。
四年后,仪凤三年(678年),唐朝和吐蕃之间爆发战争。唐高宗李治向全国征召将士。万万没想到的是快50岁的监察御史娄师德,一介书生,竟然也毅然应召入伍戍边。
娄师德忧国忧民,毅然投笔从戎,上表请战。为了表示自己从军的决心,娄师德面见唐高宗李治,不但穿着一身戎服,而且还在头上还绑了一条红抹额。在唐朝,士兵头上都会绑有一个这样的抹额,成为典型的军人装束。
唐高宗李治见娄师德如此装扮,态度毅然决然,欣慰地准许他从军西征。
唐军与吐蕃大军初次交战就处于不利境地,遭遇败绩。关键时刻,娄师德把走失逃亡的士兵召集起来,恢复唐军士气,稳定了军心继续作战。随后,娄师德出使吐蕃,力陈战与和的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达成和平协议不再侵犯唐朝边境,唐蕃边境获得了数年的和平。
因此次战争,唐高宗李治认为娄师德立下了大功,升任七品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司马,同时负责军队的屯田事务。从此,娄师德成为大唐河陇防线的著名军事将领。
永淳元年(682年),吐蕃违约再次入侵河陇一带。娄师德率军迎战吐蕃,创造了“八遇八克”的辉煌战绩。唐高宗李治据此认定娄师德“卿有文武才”,任命他为刑部比部司次官、左骁卫五品郎将官、河源军经略副使。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娄师德,有一只脚是残疾,走路迟缓。有一次,娄师德与当朝宰相李昭德上朝,李昭德为等他停下来好几次,极不耐烦,不禁埋怨道:“田舍夫!(你这个乡巴佬啊!)”哪知娄师德听到这句话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我要不做乡巴佬的话,还会有谁去做呢?)”以风趣的自嘲一笑了之。李昭德面对笑容可掬的娄师德,纵使有再大的火气也消了。这种大度的性格,不仅避免了同僚间的冲突,还增进了团结。
娄师德到并州巡视,在驿馆与下属吃饭时发现自己吃的饭和下属吃的饭不一样,自己吃的是精米,下属吃的却是糙米,便把驿站负责人叫来,责问道:“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来招待我们呢?”驿长惊恐地说:“我们这里准备不足,精米不够,只好用粗粮来招待大人的下属,请大人处罚。”娄师德听后将自己的吃食也换成了粗食。
一次外出巡察,手下先行启程,娄师德坐在光政门外等人牵马来。正巧有一县令也来到光政门外,他哪里能想到坐在横木上的那个老头就是当朝宰相,便径直与娄师德并排坐在横木上,还跟娄师德闲聊起来。县令的随从远远看见,赶紧跑过来对县令偷偷言道:“你旁边坐的是宰相娄师德。”县令大惊失色,慌忙磕头请罪。娄师德却帮着圆场开脱道:“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随后哈哈一笑就不再深究。
武则天信佛,严禁杀生,京城的官员只得天天吃素食。一次,娄师德奉命到山西出差,酒席上竟然有久违的羊肉。娄师德问:“天后禁屠,你们这儿怎么会有肉?”厨子很乖巧地答道:“这是豺狗咬死的羊——我们并没有杀生。”接着又端来了香喷喷的鱼片, 娄御史又问:“天后禁屠,你们这儿怎么会有鱼?”厨子依旧答:“是豺狗咬死的鱼。”娄师德大怒:“你这蠢货!为什么不说咬死鱼的是水獭?”厨子赶紧改口说是水獭。 这次违规接待,以喜剧方式收场。
狄仁杰尚未担任辅政大臣时,娄师德推荐他入朝辅政。后来由于狄仁杰才能出众,武则天让其做了宰相。虽说同为宰相,但狄仁杰十分看不起娄师德,认为此人没有多大才干,所以经常排挤他,给他小鞋穿。对此,娄师德毫不在意,一声怨言都没有。武则天察觉这种现象后,将以往娄师德推举狄仁杰的奏章一一拿出来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完这些奏折,羞得面红耳赤,羞愧不如。从此,狄仁杰对娄师德恭敬有加,二人配合默契,深受武则天器重。
其实,娄师德的官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青年时期的娄师德考中进士后并未被重用,一直到了中年才逐渐发迹,直至拜相,仕途也曾大起大落。
在与王孝杰一起与吐蕃军队作战时,因唐兵大败,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签署官文时,他突然惊呼:“官爵都没了啊?”过了一会儿,又说:“也好也好。就不再介意了。”
虽然跌入了低谷,但他心态平和,对个人得失淡然处之。时隔不久,朝廷又任命他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后来又被任命为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次拜相。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突厥入侵大唐,娄师德再次奉诏率兵抵御,不幸逝于会州(今甘肃靖远)任上,享年70岁。
纵览娄师德的一生,《旧唐书》写道:“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既无背景、也无靠山的娄师德,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几经沉浮,却两次拜相,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究其原因,在于娄师德识时务、知进退。身为将帅时,他身先士卒,既能克敌制胜、镇守边疆,又能出使议和、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便战败被降职,依然坦然面对、宠辱不惊。身为宰相时,他常怀敬畏之心,恪尽职守,为国家选拔了一批颇有能力的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国荐贤却不声张、不炫耀、不求回报,表现出谋国不谋身的个人修养,是真正的大智之人,真正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
德行、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才华、才能只是德行的辅助因素。才华固然很重要,但德行更加重要,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才无德者难堪大用。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修德,关键是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这才是一种大德。
娄师德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