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期间,爆发的永王之乱,是唐朝内部的斗争延续

向日葵爱历史呀 2025-02-07 16:03:06

永王李璘的叛乱是由唐王朝内部的激烈权力斗争所引发的。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成为叛乱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不仅迎来了一场政治风暴,亦凸显出唐朝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而这场内乱的背后,亦是藏匿于安史之乱阴影下的唐玄宗李隆基与唐肃宗李亨之争。

在谈及这场内讧,不能不提马嵬驿之变。这场变故发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蜀地。756年7月,禁军将士在马嵬驿爆发兵变,胁迫唐玄宗杀死宰相杨国忠以平军愤,随后杨贵妃亦被赐死。参与策划这场兵变的幕后主谋正是唐肃宗李亨,此时他已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掌握实权,迅速利用变革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然而,唐玄宗对于太子的实权掌控深感不安。他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并担忧太子李亨可能会谋反。事实上,唐玄宗早在李亨登基前,就通过旧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试图打压和牵制太子,以确保自己牢牢掌控权力。这种紧张的父子关系在整个唐王朝历史上并不罕见。

追溯李亨作为太子的经历,处处透露出他小心翼翼的生存之道。在唐玄宗主政期间,围绕储君的政治斗争异常戏剧化。李亨并非李隆基的首任太子,前几任太子李瑛、李建成等皆因不同原因最终被废或被杀。对于李亨而言,他小心维护与实力人物的关系,以免步前人的后尘,而唐玄宗对太子的日常挑剔与监视,更是不断加剧了其政治沉淀。

安史之乱背景下,唐玄宗委托太子李亨担任全国之兵马元帅,并先行南逃蜀地,这是一个充满权力微妙变动的时刻。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后,家族内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并不甘心就此退位成为太上皇,更不想彻底失去对大局的掌控。他在得知李亨称帝后,通过颁布诏书、密令等方式,试图继续影响朝政。

例如,唐玄宗在汉中通过一道命令,封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等节度使,以图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唐玄宗想通过将自己的儿子们安排在各地节度使职位上,以保持对全国局势的控制。同样,李璘在江南招募军队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唐玄宗试图通过内部打破李亨独掌大权的企图。

唐肃宗明显察觉到其父的意图,不得不面对来自唐玄宗的压力,灵活应对。李璘招募大量军队,引发唐肃宗的警觉,随后命其回蜀地觐见上皇。李璘的执拗不从更是直接导致了父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地方势力纷纷加入对立的阵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