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招百出,也挡不住两岸交流的大势!

九萬里 2025-02-22 15:27:04

最近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呈现出“一头冷一头热”的图景。

一面,大陆持续释放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另一面,民进党当局却以“安全”为名阻挠禁限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离间两岸关系。这种温差的背后,是顺应民意与违逆民意的对比,是温情政策与谋“独”对抗的博弈。两岸交流发展的四个时期。​事实上,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交流的大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停过、没有断过,交流合作、和平发展一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无畏严寒的破冰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两岸进入长期的军事对峙状态,人员往来和交流几乎完全中断,仅剩下零星的民间联系。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步缓和,以及两岸人民的深切期盼,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并积极倡议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自此,两岸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民间交流呼声持续高涨。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次年,两岸信件往来突破千万封,福建沿海出现“万人接亲港”的盛况,之后探亲潮、投资潮、通婚潮三潮涌动,民间自发构建的交流网络逐步重塑两岸社会结构。

1988年1月20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了长城。血浓于水的波动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1992年,海峡两岸通过事务性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为两岸后续的对话、协商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好景不长,李登辉上台后,在1999年贸然抛出“两国论”,严重冲击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紧接着,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又开始操弄“入联公投”,进一步给两岸关系蒙上了阴影。但在政治波折中,两岸民间交流却如野草般顽强生长:

1997年,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驻留19个县市,参拜信众1000多万人次。2001年,厦门台商协会成立“台胞紧急救助基金”。2005年,闽南文化节吸引台湾5个文化团体、200余人参演,现场观众超5000人。2006年,两岸12家航空公司承包春节包机,实现“双向对飞”。2008年,汶川地震后,台湾同胞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共捐款6.7亿人民币。

正如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所言:“政治寒流冻不住血脉的温度。”蓬勃发展的黄金期:2008年至2016年。2008年,两岸关系迎来了重大转机,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正式启动,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台湾旅客乘坐两岸“三通”开启当天的航班开心回家。2010年,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此后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在台湾出口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攀升,至2020年该占比已从25%跃升至43.9%,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两岸关系的发展如同水到渠成一般自然,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为民间交流搭建了顺畅的桥梁。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台湾寻根团跨越海峡,开启了民间信仰交流的先河,进一步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民心所向的挑战期:2016年至今。民进党当局重新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坚持“倚美谋独”立场,导致两岸官方交流中断。然而,民间交流却从未因此而停止。例如,2023年9月,台湾自媒体人骐乐发布了一段名为《到广东揭阳三山国王祖庙参观,满足了我从小的好奇心》的采访视频,对三山国王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展现了台湾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2024年11月,“同根同源 三山情深”海峡两岸三山国王祭祀活动在揭阳市揭西县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三山国王祖庙隆重举行,进一步加深了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和情感纽带。

2024年11月7日至8日,“同根同源 三山情深”海峡两岸三山国王祭祀和参访交流活动在揭西举办。2025年2月,香港明珠传媒发布了一篇题为《从三山国王文化到英歌舞,台湾青年开启潮汕文化之旅》的主题报道。报道指出:“两岸本身就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三山国王文化也是从这里(大陆)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的文化和信仰是一样的,我们的人民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要去接近彼此,一起去成就彼此,互相帮助。”这篇报道再次强调了两岸文化的同源性和民间交流的必要性。大陆:以善意促交流。近一段时间以来,两岸交流愈发热络,各领域、各层次的交往互动频繁密切,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经贸合作成果。尽管民进党持续鼓吹两岸经济“脱钩断链”,但两岸经贸合作依然在“冷政治”形势下交出了“热经济”答卷。贸易数额上,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达2929.71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51.89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2177.82亿美元。产业合作上,从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到浙江的“中华好主播”青年培训营,再到云南的“云台会”,两岸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大陆新设台资企业7941家,同比增长1.6%,充分展示出两岸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深化两岸旅游交流。

1月17日,正值春节前夕,大陆方面正式宣布恢复福建、上海居民赴台团队游。随后,福建、上海的旅游踩线团向台湾有关方面提交了赴岛内考察的申请,旨在为恢复两地居民赴台团队游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举措是去年12月“2024上海台北城市论坛”释放两岸旅游交流善意后的正式行动公告。

2024年12月,台北市长蒋万安(右)在圆山饭店举办晚宴,宴请到台北参加“双城论坛”的上海副市长华源(左)。双方在晚宴开始前举杯致意。

面对民进党当局甩锅推责、反复无常的“禁团令”,大陆方面以实际行动作出回应,展现了足够的诚意和善意。促进两岸文化共融。2月10日至14日,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率近40名“大九学堂”台湾青年学子,在北京开展了为期5天的交流参访,这场蛇年春节后的第一次“双向奔赴”令人动容。台青年学子还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爆火的春节贺岁电影《哪吒2》,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期,大陆还成功举办了闽台胞“斗阵来围炉”、2025年“两岸一家亲 新春话团圆”、以及2025首届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岸交流活动展现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5年首届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在龙岩连城县成功举办。

台当局:花式设卡。然而,大陆频频释放善意的同时,台民进党当局却丝毫“不领情”,变本加厉地对两岸交流“花式设卡”。

升级“绿色恐怖”。

2月14日,赖清德召开所谓安全会议,在推动所谓“安全法制”改革上,提出要扩大台湾“安全网”建置,增强社会抵抗力,促进内部团结,以应对所谓的大陆“统战、渗透及认知作战”。

这意味着,民进党当局将进一步整合行政权力和“反渗透法”等配套规定,加大对岛内统派及主张两岸交流人士的打压力度和处罚范围,制造更多“绿色恐怖”和寒蝉效应。

构建有“独”身份。

1月23日,民进党当局以3名台湾民众在大陆取得身份证为借口,注销其台湾户籍。

2月19日,民进党当局宣布,将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进行“修法”,拟对申领大陆居住证的台胞在公职任职、选举权等方面设限。

2月20日,因在去年马英九基金会邀请大陆高校师生团访台时接待过陆生团,台大社科院学生会会长受到绿营侧翼攻击,遭到罢免。

种种行为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当局打着“为台湾民众好”的幌子,大肆剥夺民众合法权利,企图实现对其身份与思想的控制。

培植有“独”思想。

去中国化。民进党长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修改教科书、推行闽南语“正名”,试图削弱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另见本号文章《饮水思源 VS 数典忘祖》)

今年2月,台教育部门甚至还以“反统战”为由,禁止台湾高校与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3所大陆院校合作,并宣布不承认相关学历。

百般设限。2月11日,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之子汪致重赴台吊唁辜严倬云,民进党要求其一行不能接受媒体采访,不能有其他行程。

上海、福建旅游从业者申请组团赴台踩线,被民进党以观光“小两会”须先沟通为由干扰阻挠。

民进党当局屡次出手阻断大陆释放的交流善意,甚至故意制造麻烦阻碍两岸正常往来,一方面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对两岸持续深入融合发展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妄图以阻断两岸交流合作“谋独”的卑鄙。民进党当局的“政治高墙”或许能暂时阻隔视线,却永远切不断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相连。两岸合作交流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倘若台当局执迷不悟、谋“独”对抗,必将更失人心、自食恶果。

0 阅读:19

九萬里

简介:扶摇九万里,静观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