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两天在朋友聚会上,有人提出一个老问题——北京城里最好吃的清真饭馆是哪家?
众说纷纭,有人推荐新开的网红店,有人推崇传统老字号。
而我坚定地说,只有西来顺儿。
一提到西来顺儿,几位年龄稍长的朋友便开始口水直流:那三道硬菜,真是没话说!
你可能会好奇,一个开了快百年的回民饭庄,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老北京人一吃就是二三十年?
西来顺儿的历史与传承西来顺儿的故事得从1930年说起,那会儿的北京城还叫北平,时局动荡,但市井烟火却从未停歇。
1935年,一份名叫《北京实报》的老报纸曾用“摩登”这个词来形容它的时尚和前卫。
一家清真菜馆,竟能如此与时俱进,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它既有传统的味道,又不失现代的创新。
这么多年过去,西来顺儿依然在和平门附近营业。
不忘初心,守住传统。
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西来顺儿都和解放前大差不差。
走进店里,一股浓厚的传统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回到几十年前。
老板对客人的态度是那种老北京式的热情,朴实而亲切。
马连良鸭子:招牌菜的传奇工艺西来顺儿的菜品中,最让老北京人牵肠挂肚的,莫过于这道马连良鸭子。
别看这道菜名字朴实,却拥有多达十几道繁琐工序。
鸭肉选用上好嫩鸭,先用特别的法子搓揉一百次,确保鸭肉能充分入味,这样不多不少的力度,就像给鸭子做了一次“按摩”。
鸭子经搓揉后需腌制24小时,再蒸90分钟。
蒸的好处,一是让鸭子更加入味,二是把皮下脂肪逼出来。
最后一步才是炸,炸到外皮酥脆,内里却鲜嫩多汁。
马连良鸭子的核心工艺以及每一个细节,西来顺儿这几十年从未改变。
正因为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和不妥协,让这道菜在岁月沉淀中愈发经典,成为每一位老北京人桌上的“必点菜”。
其实,来到西来顺儿,不仅仅是为了那只鸭子,那些荔枝虾肉和爆糊儿也不容错过。
说到荔枝虾肉,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荔枝口儿”。
这是道典型的北京菜品,酸甜可口,外面酥脆,内里鲜嫩。
每一口都是虾肉的原汁原味,再加上秘制酱料,让人大呼完美。
而爆糊儿这道菜,许多熟悉老北京味道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别看名字有些“草率”,这其实是一道硬菜。
大葱和羊肉的搭配,讲究的是火候,葱必须经过热油快速煸炒,焦而不糊,多一点会糊,少一点则无味。
出锅时,撒上一把白芝麻,香气扑鼻,色香味俱佳。
这道菜,通常只有大厨亲自掌勺,保证葱嫩肉鲜。
这种细致和讲究,正是西来顺儿吸引老顾客不断光顾的原因。
老字号的坚守与情怀说到西来顺儿的情怀,不能不提那些年岁已高,但依然坚持每周光顾的老北京人。
每次走进西来顺儿,你总能听到一口地道的京腔,能看到几个或白发苍苍、或中年气质十足的老顾客。
他们喜欢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慢慢品味着那些老北京味道,仿佛吃的不仅是菜,更是那段难忘的岁月和情怀。
西来顺儿的服务可能并不像许多现代饭馆那般无微不至,但胜在一种亲切和真实。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在西来顺儿的老北京人们总是愿意为这口正宗的味道花费些许时间。
这种老字号的情怀,是无法用几句话简单形容的。
结尾:传统与时代的碰撞在现代化和快节奏生活冲击下,像西来顺儿这样的老字号能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
它们不靠华丽的装修,不靠热情的服务,而是靠一道道传统的美味,牢牢抓住了老北京人的胃。
也许有些年轻人会嫌它上菜慢,环境简朴,但对那些懂得品味和珍惜传统的人来说,这恰恰是西来顺儿的魅力所在。
就像北京城中越来越少的胡同和四合院一样,西来顺儿是那一抹怀旧的笔触,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珍贵的记忆和传统。
每一道菜,每一口味道,背后都是岁月的沉淀和匠心的传承。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时不时放慢脚步,去品味和传承那份属于老北京的独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