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乌冲突被公认为是最具冲击性的“黑天鹅事件”之一,鉴于普遍预期俄罗斯不会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然而,实际情况却于2022年2月24日发生了转折,俄罗斯正式展开了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针对俄乌冲突,美国与北约展现出明确的亲乌立场,不仅提供了军事装备支援,更实施了强化制裁措施,使美国、北约与欧盟采取了统一策略。此举旨在利用冲突手段,力图从根本上削弱俄罗斯的综合国力。然而,在特朗普卷土重来之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即特朗普公然呼吁俄乌冲突实现停战,这一举动导致了2月12日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间的通话。
当美国与北约在全力支援乌克兰之际,西方势力及台湾地区持续渲染所谓“乌克兰明日即为台湾”的论调,导致台湾的民进党政府误以为美国与北约在乌克兰的成功案例会成为其支持台湾行动的范例。实际上,在拜登上台后,美国国会所制定的对外军事支出法案中已纳入对台湾地区的军事支援条款,这无疑助长了民进党当局在所谓“乌克兰与台湾的命运相连”的论调上的嚣张气焰。伴随特朗普坚持促推俄乌冲突的休战,北约的政策已经出现了显著转折。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正式提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与此同时,北约组织明确表态,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的过程已无可挽回地成为既定事实。
当俄乌冲突初发之际,北约共有30个成员国,而现今北约的成员国数量已增至32个。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并未成为北约成员,相反,芬兰和瑞典成为了北约的新成员。这一变动实为美国长期策略的产物,俄乌冲突为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美国在欧洲持续进行战略部署,其举措之一便是扶持所谓的“年轻领导人”,玛琳·科洛宁前芬兰总理即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她曾被外界冠以“夜店女王”的称号。随着芬兰加入北约,玛琳已在其政治生涯中实现了目标并选择了退出政坛。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芬兰与瑞典自诩为“中立”,然而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爆发之际,两国迅速揭开了其伪装的面纱。
美国与北约向乌克兰提供了大规模援助,其中美国承诺的军事支援金额高达1700亿美元。在美方提供武器之际,台湾民进党当局不断夸大美国提供的所谓"反俄利器",并宣传乌克兰正步步胜利,尤其是在乌克兰向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期间,该当局持续神话乌军的战斗力。然而,当前乌克兰已将征兵年龄降至18岁以下的事实,清楚地揭示了其面临的被动态势,明显显示出乌克兰已陷入兵力短缺的困境。
依据外国媒体的报导,于2月13日参与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期间,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公开声称北约未曾做出任何保证,即乌克兰必将加入北约。此举再次揭示了西方政治家们的外交策略与立场。北约先前坚定地宣布乌克兰正迈向北约成员国行列,然而,现今的北约立场已发生逆转。依据烽火前站的解析,其背后的逻辑极为直接:美国旨在促成俄乌冲突的停战,一旦实现,乌克兰的价值将随之消减,从而沦为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