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历经近三千个日日夜夜,美国领衔的西方国家虽向乌克兰提供了援助,但其支持力度始终存在显著限制,表现为并未以全力相救的姿态展开军事支援。无疑地,乌克兰军队能持续对抗至今,其背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得了西方国家提供的庞大军事装备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西方国家意外地察觉到一个颇为不悦的事实,即乌克兰军队的开支显得过于慷慨。
英国媒体的相关报道
据英国媒体根据英国军方内部人士透露,乌克兰军事力量正不当消耗价值高昂的西方武器装备,其背后原因是乌克兰军队拒绝适应并采用北约的标准于其训练与实战行动之中。众多乌克兰军队士兵甚至宣称,来自西方国家的军事教练无法传授他们任何知识,原因在于这些教练缺乏实际战场经验。以实例而言,在对抗俄罗斯联邦军队坦克的实际作战中,乌克兰武装部队倾向于使用多枚反坦克导弹集中攻击同一目标。然而,在西方国家军队的训练计划中,高端的现代反坦克导弹展现出卓越的命中精度与破坏威力,因此通常仅需一枚便足以实现目标。
乌克兰军队的部分成员在英国接受了培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军队有时会不当处置使用后的美国制“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似乎未能认识到这些装备具备可循环利用的价值。因此,有英国军队官员表达了不满,指出俄罗斯军队所获取的“标枪”导弹数量竟然超过了英国陆军自有的库存量。针对前述行为与惯例,英国教练曾努力引导乌军受训部队予以修正,然而,乌军士兵对此并未予采纳。在冲突激烈与争议显著的情况下,曾有一名英军教练官因面临乌克兰军队士兵的暴力恐吓,被迫拔出手枪,情况极其危险,几乎导致双方发生交火事件……
英国陆军士兵
显然,这些现象直观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西方国家与乌克兰军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轻视态度,双方固执地坚信对方不具备作战能力。深入分析,其实不难发现,这主要归咎于双方在实战领域中的经验差距显著。对于英国军队而言,其最近一次参与大规模、高烈度地面作战行动,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十余年前的海湾战争,此后的主要作战则多为与美国协同执行一系列以反恐为目标的维稳性质冲突。
多国部队完全掌控着制空权。
即便在海湾战争期间,由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凭借其绝对的制空权、制海权及制电磁权优势,加之地面作战力量远超伊拉克陆军的先进装备,从而实现了对伊拉克军队的压倒性胜利。换言之,在无论是与伊拉克军队交锋于海湾战争的战场,还是在旨在清剿游击性质地方武装力量的“治安战”中,参与作战的英国陆军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地面部队,几乎总是处于明显的“胜算局”,享有不容置疑的“单向非对称优势”。然而,这种实际操作经验是否能够应用于乌克兰战场的情境中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战场上的乌军
在以地面作战为主要形式的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军队几乎丧失了空中优势,更难以获得稳固的电磁领域控制权。在重型装备方面,如坦克和装甲车辆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数量上少于俄罗斯军队,其火力打击能力也明显处于劣势。换言之,尽管乌军在可动员的兵力总量上超过俄军,其战场态势却近乎无疑地呈现为一场“劣势对决”。西方国家军队惯用的"以强凌弱"实战策略,显然难以被乌克兰军队所接纳。
乌军发射“标枪”
以英国军队官员所提出的“乌克兰部队任意丢弃‘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情况为例。无疑,“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具备复用能力,但其高昂的成本使得将其视为仅能使用一次的消耗品确实略显浪费。然而,请注意,在炮火密集且己方火力显著逊于敌方的情境下,一旦反坦克导弹发射单位执行完一轮发射任务,其后续行动必须迅速变换位置,以避免遭受敌方火力的直接攻击。
“标枪”导弹发射瞬间
鉴于所能提供的支援火力极其有限,此类位置变换过程注定非但不从容,反而是仓皇逃窜,每争取到一秒的快速撤离都至关重要。此刻,考量的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一次发射价值,抑或是士兵生命的优先级?显然,答案对应于后者。士兵在行动中舍弃笨重的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提升生存机率,这在逻辑上显得合情合理,对吧?
俄军修理厂正修复受损坦克
关于“乌克兰军队常使用多枚导弹对单辆坦克进行打击”的说法,其准确性不容置疑。须知,坦克乃是一种“兼具脆弱与坚毅”的军事装备。击毁一辆坦克或许较为简单,然而要使坦克达到无法修复的程度,实属不易。在冷战时期的多场中东战役与当前的俄乌冲突中,遭受反装甲武器损伤的坦克往往能维持相对的持久战斗力,甚至在送往后勤基地或修理站进行修复后,迅速恢复并重新投入战斗的情况屡见不鲜。
西方教官训练乌克兰士兵
部分西方国家军队所抱持的观念,即一枚反坦克导弹足以击毁一辆坦克,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基于缺乏“大规模装甲车辆交锋”实战经验的产物,因此难以被乌军所认可或接纳。由此推断,双方均认定对方无意于冲突,甚至逐渐达到彼此不屑的地步,这在逻辑上是完全合理的。如此推论,倘若将来某刻,“顺风局”带来的惯性使得西方国家军队与俄罗斯军队发生冲突,战局将呈现出何种态势?关于此事,众人的观点各异,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