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东征阎锡山后,不再亲赴前线,他在后方干了一件大事情

历史轮 2024-11-04 02:24:30

毛主席是军事指挥的行手,自建军开始后,他一直亲自率军在前线作战。一直到1936年1月15日,毛主席率军东征阎锡山,大获全胜。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率军亲自出征前线,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主席都一直在后方坐镇统筹,将前线交给了其他将领指挥。

为什么毛主席不用再出征了?主要是毛主席经过持久的亲自出征,他的军事思想已经贯彻到全军了,只要按照毛主席的大框架来,稍微有一定军事水平的将领,政治思想过关,军事斗争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比如:罗荣桓、聂帅,军事才华不能说是顶级的,但也能在打仗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既然军事大的方向定了,毛主席也不用亲赴前线了,那么他在后方干什么呢?他在做一件培养人才的大事情。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更是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此,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毛主席此时的思维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军事斗争,追溯到“人”这个本源上来。

他在后方,想方设法地给我党培养大量的人才。

毛主席举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它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毛主席委派党内最具军事才华的刘伯承、林彪、徐向前担任主要教官,他自己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认为“这是共产党的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

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都被列为抗大的必读教材。

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经常亲自到抗大去讲课,毛主席回忆这段历史说:“一九三七年、一九三八年,进抗大的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像潮水一样涌向延安,滔滔而来,源源不断。我那时不太忙,给他们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毛主席讲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历史等,毛泽东博览群书,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胸怀,总是会吸引人。

抗战八年中,抗大培养出20多万干部,20万干部是个什么概念?这20来万人全部为我党所用,他们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是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才。

相反,当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做校长,也就培养了5万来人,而且许多人都参加了共产党。

在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把培养干部的问题提到更高的地位来看,他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确实,现在政治路线已然决定了,全党思想高度统一,关键是能够执行路线的干部到底数量多不多,可靠不可靠。

毛泽东虽然不再亲临前线出征,他留在了后方坐镇,但为党育才,这就是他的战斗,这也是他所做的一件大事情,甚至比军事斗争还重要。

1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