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宫中寂静无声,只有微弱的灯火在乾清宫的角落摇曳。就在这时,乾隆帝的一天悄然开始。
太监们早已在寝宫外候着,他们手持精心折叠的衣物,小心翼翼地等待着。
皇帝不能赖床,更没有片刻自由,太监们会在门外轻声催促,确保皇帝准时起身。
洗漱的流程一丝不苟,温水、香巾、梳发,每一个步骤都由宫女们亲手完成。
乾隆坐在椅上,几乎不用自己动手,衣服便已被一件件穿戴整齐。
早膳的时间也同样井然有序,数十道精致的菜肴被摆上餐桌,然而,每一道菜他只能吃三口。
当一天的政务结束,太监将翻牌子呈上时,乾隆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雍正密旨与弘历的成长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为确保皇位的平稳传承,亲笔书写了一道密旨,立皇四子弘历为继承人。
这份密旨被妥善放置在一个专门定制的鐍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方,这一决定并未公开,只有极少数贴身心腹知晓。
弘历自幼便被严格培养,六岁时开始学习汉字,识字阶段的教师是福敏,他依据清代皇家教育标准,教弘历每日临帖、诵读基础典籍。
在这个年纪,弘历已经能够熟练识读汉字,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九岁时,弘历开始系统性地读书,书目涵盖《四书五经》,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并逐渐加入更为复杂的历史和政治类书籍。
十四岁时,弘历的教育更为深入,他开始练习文章写作,研读《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和《古文渊鉴》等大量典籍,还要通过书写文章来加深对这些著作的理解。
为了使弘历能够完全胜任未来的皇帝职责,雍正帝加大了对他的教育力度。
他在原有教师福敏的基础上,特地选派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文臣进行辅导。
这些辅导者包括翰林院学士朱轼、礼部尚书徐元梦、内阁大学士张廷玉、翰林侍讲学士嵇曾筠以及著名学者蔡世远。
与此同时,为了让弘历具备清代皇帝所需的武备技能,雍正帝特别委派宗室重臣允禄和允禧两人负责教授火器的使用、弓马骑射等军事技能。
允禄与允禧两人均为雍正帝的宗室兄弟,在宗室内部具有崇高威望。
雍正帝驾崩与乾隆即位初政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内驾崩,朝廷立刻进入紧急应对状态。
宫中内侍迅速按照雍正帝生前的安排,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旨,正式公布弘历为皇位继承人。
九月初三日,弘历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
仪式遵循清代皇室的礼仪规制,百官列于大殿外朝贺,新皇帝身着明黄色朝服,端坐于大殿正中的御座之上。
在礼部主持下,满汉百官向弘历行三跪九叩大礼,正式承认弘历为新君,帝号“乾隆”,宣布以次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作为雍正帝时期的办公和居住之所,乾隆接续此地理政,象征着对父皇治国方式的继承和传承。
在移居之初,乾隆帝即下达了免除欠下的丁赋和额外赋税的诏令,旨在缓解百姓负担。
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此前雍正帝执政时期因征收赋税严格而积累的民间压力,迅速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赞誉。
十月,乾隆帝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治国方针,他正式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
与雍正帝以高压手段整肃吏治、强化财政管理不同,乾隆帝更加注重以儒家传统理念为指导,实行宽缓政策。
他在处理民间事务时强调仁政,对待百姓采取减轻赋税、缓和矛盾的做法;在处理官员的管理上,则更加宽容开明,减少苛责和高压,给予官员一定的施政空间。乾隆并未全盘推翻雍正时期的制度,而是根据社会现状与官场环境进行调整。
乾隆皇帝一天的日常生活
清朝的皇帝生活极为规律,乾隆帝的一天从凌晨三点便开始。
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宫中的太监与宫女已提前起床,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需要在天未亮时,将乾隆一天所需的衣物、膳食和其他事务妥善准备好。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制,丝毫不得延误。
太监们负责在乾隆寝宫外等候,如果乾隆未按时醒来,太监便会轻声提醒,反复催促,确保皇帝按时起床。
起床后,宫女们会为乾隆进行一系列的洗漱流程。
这包括敷面、净面,使用的是宫中专用的洗脸用品,流程井然有序。
敷面是为了清洁肌肤,使用细致的布巾轻轻擦拭,而净面则是将面部彻底擦净,体现了皇帝日常起居的细致与规范。
洗漱完毕后,宫女们将乾隆一天的常服按次序摆放好,亲手为他更衣。
穿戴妥当后,乾隆便开始用早膳。
清朝皇帝的早膳极为丰盛,每天都会有几十道菜肴,这些菜品由御膳房按照固定规制烹制而成,涵盖了各类肉食、蔬菜、汤品及点心。
虽然菜品丰富,但乾隆却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
按照祖制,皇帝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防止任何人通过观察皇帝的饮食偏好暗中谋划。
乾隆的早膳用餐流程极为规范,由膳食总管呈上菜品,专门的太监负责为他夹菜和试毒。
每道菜上桌前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以确保食品安全无误。
乾隆通常会挑选几道菜尝试,但不会吃得过多,宫中剩下的大量菜肴往往会赏赐给随侍的大臣或太监。
乾隆的政务与日常安排用完早膳后,乾隆会利用一个时辰的时间进行读书学习。
他所读的内容有明确的范围,主要包括清朝祖训,或是先帝雍正、康熙批阅过的奏折和留下的语录。
这段时间中,宫中太监负责整理书籍和文件,将每日必须阅读的内容提前备好,确保皇帝的学习顺利进行。
大约六、七点时,乾隆正式开始一天的朝政事务。
早朝通常在太和殿或乾清门前举行,满汉文武百官依次入列,按照品级向皇帝奏事。
乾隆需逐一听取各地政务、军务和财政情况,针对臣子的奏请进行裁决。早朝的时长不固定,依据政务繁简可能持续一到两个时辰。
下朝之后,乾隆返回养心殿开始批阅奏折。清朝皇帝实行“奏折制度”,这是一种君臣直接交流的渠道。
雍正时期,奏折批阅制度被推行得极为严格,雍正帝批示时要求写字必须比臣子的多,彰显皇帝的治国态度。
乾隆继承了这一做法,但有所调整,对于一些请安、问候等无关紧要的内容,乾隆通常只回几个字,以节省时间。
而对重要的奏折,他会仔细批示,涉及国政大事时更会反复斟酌。
若奏折未能及时批完,会留到次日处理,但在午时之前,乾隆必定会安排一个短暂的休息,以保持精力。
午休结束后,乾隆会在御书房召见大臣,听取他们的汇报。
这个流程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各级大臣依次向皇帝汇报各自负责的事务,包括地方治理、财政管理、军事调度等方面。
乾隆会根据汇报情况进行决策,有时也会直接下达指示,要求相关部门执行。
召见大臣的时间通常持续至下午两点左右,随后便结束这一阶段的政务。
接下来,乾隆会用一天中第二顿饭,即晚膳。
清朝时期,满洲贵族有“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早膳与晚膳之间间隔较长,因此晚膳的分量和种类较为丰盛,但仍遵循宫中规定,不可过量食用。
晚膳由御膳房按时呈上,菜品依旧由御膳总管负责监管,确保膳食安全无误。
晚膳过后,乾隆的时间变得相对自由。他可以根据兴趣安排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书法练习、绘画创作、骑马锻炼,甚至出宫观看戏曲演出。
乾隆帝的夜间生活与寝宫制度乾隆帝一天的政务与活动大致在傍晚六七点结束,这时他会稍作休息,令御膳房准备一些点心。
御膳房供应的点心种类繁多,制作极为精细,主要包括糕点、果脯、蜜饯、汤羹等,既符合皇家饮食规制,也方便皇帝食用。
晚膳与点心过后,太监会照例向乾隆请示是否需要临幸妃子。
翻牌子是清朝宫廷中的一项固定制度,负责的敬事房太监会将所有嫔妃的名牌摆放整齐,供皇帝选择。
这些名牌通常用木质或玉石制作,上面标有妃子的封号与寝宫位置。
乾隆翻选妃子的名牌后,敬事房太监会将决定传达下去,并通知没有被选中的妃子,让她们可以自由安排剩余时间。
被选中的妃子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准备程序。这些程序由宫中专人负责,主要包括沐浴熏香、装扮仪容等环节。
首先,妃子需进行沐浴,由宫女准备温水与香料,确保身躯洁净;接着,她们会使用专门的香粉涂抹全身,保持肌肤清爽;同时,妃子还需口含香丸,香丸是用天然香料制成的小丸,目的是去除口腔异味,保证与皇帝接触时的清新仪态。
完成所有准备后,妃子会安静地等待敬事房太监的召唤。
敬事房太监负责将妃子送至乾隆的寝宫,这一流程也极为讲究。
四名太监会将妃子一丝不挂地用被褥裹好,抬着妃子前往乾隆的寝宫,按照宫规妥善安置。
从翻牌子的传达、妃子的准备,到送入寝宫的流程,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规矩和人员负责,由此可见古代帝王的威仪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