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数,大多或不需要吃药,很多人还搞不清楚

伍科普 2025-02-13 11:00: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庞大,合理管理血糖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1%,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占据了近30%。

其中,很多人发现自己晨起空腹血糖略高,便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是否需要立刻开始药物治疗。

实际上,如果空腹血糖没有超过一个关键数值,很多人并不需要立刻服药,而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的临界值,决定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空腹血糖(FPG)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通常指的是经过一夜禁食8小时以上后的血糖水平。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

· 正常血糖范围:3.9-6.1 mmol/L

· 糖尿病前期(即血糖受损):6.1-7.0 mmol/L

· 糖尿病确诊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如果晨起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0 mmol/L,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立即用药,而是应当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来改善血糖水平。

为何轻度血糖升高不一定要吃药?

很多人认为,只要血糖高了,就必须立刻吃降糖药。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管理并不仅仅依赖药物,而是需要综合调控。

1. 轻度血糖升高可逆,生活方式干预有效

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中国糖尿病前期干预研究》发现,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可以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超过40%。

这意味着,很多人在血糖刚刚超标时,并不需要立刻吃药,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逆转血糖异常。

2. 盲目服用降糖药可能带来副作用

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等,虽然对控制血糖有效,但也可能带来副作用。例如:

· 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乳酸酸中毒(极少见)。

·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可能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

· 胰岛素:长期使用可造成体重增加,甚至增加低血糖风险。

如果血糖只是轻度升高(6.1-7.0 mmol/L),便急于吃药,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依赖。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调节血糖?

既然轻度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那具体应该怎么做?

1. 调整饮食,合理搭配食物

饮食是血糖管理的关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米饭、白面包、甜点等,建议用全谷物(糙米、燕麦)代替。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豆类、坚果能延缓血糖上升。

· 控制总热量:饮食不过量,避免肥胖,BMI控制在18.5-24之间。

· 少吃高糖水果:如葡萄、荔枝、香蕉,改吃低GI水果,如苹果、柚子、蓝莓。

2. 适量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是降血糖的天然“药物”。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水平。建议:

· 餐后30分钟快走30-40分钟,促进血糖代谢。

· 结合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3.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

长期熬夜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升高风险。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40%以上。建议:

· 保持每晚7-8小时优质睡眠。

· 避免睡前看手机,减少蓝光刺激,提高褪黑素分泌,有助血糖调节。

4. 适当使用中医食疗辅助降血糖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可通过食疗改善血糖:

· 苦瓜:富含苦瓜素,能模拟胰岛素作用,帮助降低血糖。

· 山药:温和调节血糖,适合作为主食替代品。

· 玉米须茶:有助于利尿降糖,改善糖代谢。

哪些情况下需要开始药物治疗?

即使生活方式调整是首要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药物干预。 例如:

· 空腹血糖持续≥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 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血糖仍然没有改善。

·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其他代谢异常,需综合考虑用药。

在这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二甲双胍作为首选药物。

总结:晨起空腹血糖没超过7.0,大多可先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多数晨起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急于吃药,而是应该优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来改善血糖。

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当然,如果血糖持续升高,或合并其他代谢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