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fe52e16bb343211f41c77aa7bc1358.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3647799c90b290814850b72da3a26d.gif)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庞大,合理管理血糖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1%,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占据了近30%。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0410c9ad8a834ac157c6d40f76340d.jpg)
其中,很多人发现自己晨起空腹血糖略高,便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是否需要立刻开始药物治疗。
实际上,如果空腹血糖没有超过一个关键数值,很多人并不需要立刻服药,而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的临界值,决定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空腹血糖(FPG)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通常指的是经过一夜禁食8小时以上后的血糖水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538aa0d01fb4128412911b0ed5e6e0.png)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
· 正常血糖范围:3.9-6.1 mmol/L
· 糖尿病前期(即血糖受损):6.1-7.0 mmol/L
· 糖尿病确诊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如果晨起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0 mmol/L,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立即用药,而是应当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来改善血糖水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368d073b876e516a1bbe64b5eb83b3.png)
很多人认为,只要血糖高了,就必须立刻吃降糖药。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管理并不仅仅依赖药物,而是需要综合调控。
1. 轻度血糖升高可逆,生活方式干预有效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中国糖尿病前期干预研究》发现,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可以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超过40%。
这意味着,很多人在血糖刚刚超标时,并不需要立刻吃药,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逆转血糖异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fb9e4b93629acdc3439690a9cf6f0c.jpg)
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等,虽然对控制血糖有效,但也可能带来副作用。例如:
· 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乳酸酸中毒(极少见)。
·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可能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
· 胰岛素:长期使用可造成体重增加,甚至增加低血糖风险。
如果血糖只是轻度升高(6.1-7.0 mmol/L),便急于吃药,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依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64e92526af6fc55112c31abc32653c.png)
既然轻度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那具体应该怎么做?
1. 调整饮食,合理搭配食物饮食是血糖管理的关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米饭、白面包、甜点等,建议用全谷物(糙米、燕麦)代替。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豆类、坚果能延缓血糖上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afcac39090c5e41ac447c01a9d793d.png)
· 控制总热量:饮食不过量,避免肥胖,BMI控制在18.5-24之间。
· 少吃高糖水果:如葡萄、荔枝、香蕉,改吃低GI水果,如苹果、柚子、蓝莓。
2. 适量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运动是降血糖的天然“药物”。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水平。建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c46d92e99b070c9f2087afdc3640e2.jpg)
· 餐后30分钟快走30-40分钟,促进血糖代谢。
· 结合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3.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升高风险。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40%以上。建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187ce8349925f79d9ebbde1b43d4b0.jpg)
· 保持每晚7-8小时优质睡眠。
· 避免睡前看手机,减少蓝光刺激,提高褪黑素分泌,有助血糖调节。
4. 适当使用中医食疗辅助降血糖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可通过食疗改善血糖:
· 苦瓜:富含苦瓜素,能模拟胰岛素作用,帮助降低血糖。
· 山药:温和调节血糖,适合作为主食替代品。
· 玉米须茶:有助于利尿降糖,改善糖代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6e146384a5558090ca9e5a351148a8.jpg)
即使生活方式调整是首要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药物干预。 例如:
· 空腹血糖持续≥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 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血糖仍然没有改善。
·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其他代谢异常,需综合考虑用药。
在这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二甲双胍作为首选药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b988157d6f028be17aa0013aca9916.jpg)
对于多数晨起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急于吃药,而是应该优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来改善血糖。
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当然,如果血糖持续升高,或合并其他代谢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