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也是一个充满辉煌和悲哀的王朝。
严格来说,崇祯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在位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竭尽全力,试图挽救危亡的王朝。可惜的是,最后还是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结束明朝的历史。
现如今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心生感慨,毕竟当时明朝只是失去小半个北方,而整个南方都是大明的天下,若是朱由检能够迁都南京或许局面会大有不同。
除此之外,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也为子孙留了一条后路可保大明江山无忧,奈何崇祯皇帝没有走这条路。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与此同时,清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多次入关侵扰,给明朝的边防造成巨大的压力。
皇帝崇祯虽然励精图治,但是却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政策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以至于国力日益衰落、民心涣散。
李自成是明末民变的领袖之一,率领大顺军经过多年的征战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战斗力,还通过战争吸收明朝的降兵不断扩大规模,一度达到二十多万人。
再加上优秀的将领刘宗敏、田虎和白广恩等人的辅佐,先后攻陷居庸等重要门户。
占领居庸关后李自成没有停留,立即率军向北京城进发,沿途遇到的明军难以形成有效防御,全都被被他轻易击溃。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抵达北京城外,当天就开始对北京城的攻击,兵分为三路从安定门、雍和门和鼓楼三个方向进攻,同时派出骑兵绕城游走扰乱明军的防御。
本以为靠着城高池深,明军可以抵抗李自成的进攻,然而由于士气低落、指挥混乱,再加上老百姓早已对明朝失去信心,短短三天李自成便攻克城墙,结束明朝的统治自立为大顺皇帝。
很多人都说崇祯皇帝为何不逃走,朱由检又何尝不想呢?曾试图从东华门、齐化门和安定门逃跑,结果发现这些城门都有重兵把守,根本无法逃出去。
再加上以往忠心的文武百官都不再理会他的召唤,甚至有些人还投降李自成,无奈之下只能绝望杀死自己的妻子、女儿,勉强将三个儿子被送出城。
随后崇祯皇帝来到煤山寿皇亭的一棵树下选择自缢,陪在他身边的太监王承恩也自杀而亡,至此明朝灭亡。
回看明朝末年,其实朱由检有很多路可以选择,比如朱棣就曾给后人留下一条出路,那就是“两京制度”,亦或者说崇祯若是早早迁都南京或许就不会有如此悲凉的结局。
什么是两京制度谈起两京制度就不得不提起两个人,第一个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二个就是第三代皇帝朱棣,他们一个农民出身的英雄,一个野心勃勃的冒险家,性格不同政治理念也不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凭借智慧和勇气推翻腐朽的元朝,建立一个强大明帝国。多年后朱棣通过一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击败朱允炆取而代之,开创明朝的永乐盛世。
朱元璋与朱棣都是明朝少有的明君,不过,二人却在“京都选择”上产生分歧,朱元璋将南京打造成铜墙铁壁维护统治,朱棣后来却将都城搬迁到北京。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这个问题曾困扰许多人,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防止南方的反对势力造反,毕竟相比于南京而言北京才是他的龙兴之地。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是为对抗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毕竟北京距离蒙古高原、东三省距离更近,开疆拓土保卫国家更方便。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朱棣都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皇帝,能够根据时势和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迁都北京的抉择也是为自己量身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条后路,曾下旨在南京设立陪都建立两套朝廷机构,使得南京南京成为北京的备份。
“两京”制度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过,比如隋唐时期的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可是明朝的“两京制度”与前朝有根本的差别,前者只是辅助管理天下,而后者视其为本。
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朱棣去世前曾说:“若有不测,南京为本,北京为末,当以南京为重。”意思就是当北京出现危机的时候,皇帝和朝廷可以及时撤退到南京,保住大明的江山。
按道理而言,北京才是朱棣的基础,要不然他也不会不顾文武百官的意见花费十几年来迁都。既然如此,又为何如此重视南京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朱元璋的眼光了。
当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建议下定都南京,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有着极其便利的水利枢纽,能够极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上北京曾是元朝的国都,虽然元朝已经覆灭,但北方的蒙古人、女真人依然是威胁,直至去世他都没能稳住东三省。
再来看看军事上,朱元璋分封出去的诸皇子,基本都处于明朝的边疆地位,将南京城严严实实包围在中间,好似是在说:我来发展经济,你们负责抵御外来入侵。
即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将南京城池打造的如铁桶一般,靖难之时若不是城内有人接应朱棣很难打下来,可见洪武皇帝为了打造南京几乎花费一辈子的心血。
如何来评价朱棣迁都北京、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优劣呢?如果单从朱棣个人的角度出发迁都北京积极有利,性格使然、理想使然,永乐皇帝本身就具有开拓精神。
但若从大局观的角度出发,无疑南京是最好的选择,凭借强大的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控制天下,而且还不会把经济发展耽误。
明朝中后期,除了仁宗、宣宗和弘治皇帝能媲美朱棣外,其余人在面对外来强敌几乎无法结局,以至于军事落入下风,经济发展也被耽误了。
重整皇帝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有才华,却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接手皇权时内有魏忠贤、东林党之争,外部又有女真人虎视眈眈,好不容易除掉魏忠贤掌权,结果东林党又尾大不掉。
朱由检难道不想迁都吗?他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每次提及迁都南京一事就遭到东林党的阻碍。因为南方之利全部被东林党掌控,若是崇祯迁都南京无疑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如上述所言,朱棣是一个有着战略眼光的皇帝,将南京设为陪都就是在为子孙留下了一条后路,可保大明江山无忧,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骑在马背上守护国门。
可惜的是,重祯皇帝想要迁都却万般困难,就如同当年的朱棣迁都北京一样。或许经营个十几年崇祯也能拿捏东林党,然后再进行迁都南京,可是历史没有给他十几年。
崇祯在位的17年是明朝最艰难的时期,内忧外患双重打击,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清军势力日益强大多次入侵。面对一个已经衰败的王朝,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无法挽回大势,只能以死相殉。
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大明的子孙,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所以说南京虽好,但想要迁都何其难,这或许就是崇祯皇帝内心深处的独白与无奈。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崇祯励精图治想成为好皇帝,只可惜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当时大明灭亡已经无法挽回了,只能望洋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