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把一包只能赚8分钱的调料做到年销售额5个亿,这事儿说出去都没人信。但是,2003年,"十三香"创始人王守义离世时,这个数字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要说王家和调料的缘分,就得从明朝开始了。那时,王家的祖先在闹市开设了一家名为"兴隆堂"的药铺。这名字寓意着开门大吉、事业红火,结果他们家还真就这么走运了。
更有趣的是,这药铺最出名的并不是药材或者香料,而是一种神秘的调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呢,这个当时的掌柜擅长烹饪,而且还能蒸煎煮炖,精通各种烹饪技巧。
这位老祖宗可谓是真正的老手,他在研究中药材和调味料的配比上有着非凡的造诣。经过他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独霸了这门技艺。
这调料有多厉害?往菜里一放,不仅能除异味,还能提色增香。关键就在于,它是所有药材配成的,纯天然,无添加。在现在听起来已经够吸引人的了,更别提在几百年前了。
果然,这个香味一出来,直接在开封府火了个遍。这年头,谁家还没点儿追求呢?有钱人家都争着购买,连皇帝都被这个香味给吸引住了。
因此,王家的调料荣幸的成为了宫廷专供。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质疑:既然都进宫了,怎么现在反而在市集上卖起来了呢?其实这里头还真有个故事。
随着朝代变迁,战争和混乱四起。王家的祖先见状不妙,连夜收拾了所有贵重物品匆忙逃命。在离开前,这位老祖宗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竟然带着那张价值连城的调料秘方逃跑了。
这一跑没有白跑。若不是这一走,这张让君王都称赞的秘方,恐怕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就这样,这份秘方在王家代代相传,直到民国初年,才落在王守义手中。
毕竟这世上,百转千回的事情比比皆是。这张本应在宫中流传的秘方,谁也没料到竟会有流落民间这一天,却又阴差阳错地成就了调料界的传奇。
这着实令人感叹:有时候看似不幸的境遇,实际上可能正是上天安排的最美好的缘分。
这事儿你说算不算传奇?一个宫廷秘方,历经多次转手,最后竟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众调料。如果这在电视剧里出现,人们会认为太夸张了。
然而,这个事情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这段历史如同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难怪有人说:虽然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总有他的传闻。而这“十三香”的故事则充分说明了这句话的含义。
很多人认为35岁才开始创业,年纪大了。但你知道吗?"十三香"的创始人王守义在60岁时才迎来他的创业辉煌。
1984年,王守义凭借着向亲戚朋友借来的100块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虽然现在看来,100块钱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正是这100块钱,为"十三香"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守义并非初次创业的痴情人。早在童年贫困时期,王守义就发现了自家祖传的调味秘方。令人敬佩的是,王守义没有麻木地照搬祖传秘方,而是进行深入钻研和研究,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新成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他认为调料也需要与时俱进。于是,他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加入了紫叩、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八角、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这十三种中药和香料。
为了区分市场上的"五香粉",他给自己的新配方取名了"十三香"。
那是在50年代,互联网尚未出现,交通也非常不便利。王守义就凭着一双腿,背负着十三香走遍了驻马店到石家庄的大街小巷。
他的身影在各地的集市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这位老爷子,做生意的手段还真是独具匠心。为了能让顾客放心,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办法:就是在每一包十三香的包装袋上都盖上一个象征的印章。
这个印章虽然只是一个标识,但是它却如同现在的商标一样,只要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就可以凭借这个印章进行退换。
这一招真是高啊!不仅让顾客感到安心,同时还在无形中树立了品牌信誉!
王守义的十三香每包仅卖几分钱,但凭借良好的销量,好评如潮。一包一包地卖,天天熬制,不久之后,生意便愈发红火。
可惜好景不长,社会动荡让他的事业陷入低谷,这是免不了的。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位60岁的老爷子,他可是有骨气的很。当1984年形势好转的时候,他立马就不失时机的和儿子创办了一家小型调味品厂。
他从天不亮就起床拉板车叫卖,一直忙到傍晚。不论风霜雨雪,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在辛勤工作。他的干劲儿,别说 60 岁的老人,就是 20 岁的小伙子也未必能比得上。
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品牌一上市就卖出了20万袋十三香。看到这么好的成绩,王守义感到十分欣慰,立马准备扩大规模、增加设备和人员。
虽然现在不用亲自叫卖了,但他仍然会经常拄着拐杖在厂里转悠,和员工们一起干活。
你说这个事业做的是不是够传奇?60岁才开始创业,凭着祖传秘方加上自己的改良,把每包八分钱的调料做到了年产值7个亿。
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肯定有人会指责编剧煽情。
大部分商业组织的领导喜欢说"我们是一家人"。然而,如果以把员工当做家人为标准,很少有人能够像王守义那样做到。
这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倔强地立下了四个"不准":一是不准公司上市,二是不准玩资本运作,三是不准多元化发展,四是不准公司涉足房地产业务。
这话听起来有点一板一眼,但细细想来却让人感到心酸。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都在想着快赚钱、上市圈钱、搞房地产,王守义却像个“怪人”,死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一直强调,实业的地位是最为根本的。
王守义的执着精神真是非同寻常,至死都不改变。他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都已经吐血病重,手里还要拄着拐杖在工厂里走动。
他的行为并非巡视,而是真心实意地关爱着每一位员工。
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员工的感受,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公司的关怀。
"进入王守义后,你就成为我们的家人。"这是王守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视每一个员工如自己的孩子。
他深知年轻时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罪,因此他不想让他的"孩子们"再经历一回。
他对员工福利的事,真是一丝不苟,希望员工的吃穿都是一流的。这种质朴的情怀在当今社会真的很珍贵。
有评价指出王守义过于死板,不懂得跟随时代潮流。然而,正是这份"死板",才使得十三香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正是这份"倔强",才使得该品牌能够保存如此多年的历史。
王守义这个人,他的产品就像他一样,简单朴实却让人无法忘怀。他用一生都在为"匠人精神"和"实业报国"做诠释。
在当下,这种精神显得更为可贵。他们选择了实业,这是最艰难的道路,但他们放弃了轻松赚取利润的机会。这不是倔强,而是责任;这不是固执,而是坚守。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王守义的故事犹如一支清醒剂,让我们明白:再华美的包装,也比不过产品质量的真实;再高深的营销策略,也敌不过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人们总是以创新为重,然而有时候,坚定的守住传统也是一种难以得见的卓越品质。就如同王守义和他的十三香,正是以他们那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在商业的海洋中书写下了一段传奇,成为了业界的楷模。
王守义走了之后,那些看似死板的遗训很快就被打破了。简单来说,后代们觉得老老实实做实业太LOW了,都想着来点刺激的。
王太白孙子也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与父母商议过后,得到几千万的资金,直接前往英国进行房地产投资。
他的志向很宏伟,只是运气有些背。金融危机一来,投资不仅泡汤,连他在英国的房产和豪车都不得不卖掉。
他回国后又提出了把十三香上市的建议,家族内对此产生了热议。尽管长辈们一致反对,但这个想法并未被完全否定,反而在家族内部扎下了根。
接着,第二代掌门人王银良也坐不住了。在2008年,他发现火锅行业风生水起,便也想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他在"十三香"销量最好的城市开了第一家火锅店,并扬言要开500家连锁店。
结果是什么?开张还不到两个月,就匆匆关门,高管们也纷纷离职。
但当王银良想回头专注主业时,市场已经变了天。就在王家忙着多元化的时候,市场上突然冒出了"十五香"、"十六香"。
为了打击假货,王家前后共投入了2000多万。王银良无奈地说:"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的。
或许直到现在他们才明白,老爷子在临终前那些“不准”其实是出自于对他们的关爱。有些路看似是捷径,但实际行进过程中可能会变幻为悬崖峭壁。
王守义常说的:"做企业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这话,现在想来格外扎心。
2009年,“饿了么”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餐饮的外卖时代。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正在调味品市场上演。
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从35.5亿骤然增长到近1500亿。这意味着,畸形的市场结构令如“十三香”这类的传统调料正面临市场淘汰的危机。
说实话,王守义可能很早前就预见到这种情况了。在媒体时代刚刚兴起时,他就懂得运用借势营销的策略。无论是央视还是各大综艺节目,都能看到“十三香”的广告宣传。
当时的老一辈企业家中,这种超前的市场嗅觉并不常见。
眼下,"十三香"的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只要稳稳地按照老先生走过的路走下去,坚持实实在在地做产品,这个品牌就不会倒下。
这个时代,人心浮躁,品质才是最珍贵的。
王守义,他就如同他的"十三香"一样,有着独特的味道。他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也没有赶上新媒体时代,但他留下的故事,却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说来蛮有趣的,这位曾经靠着一包八分钱的利润闯荡天下的老者,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尽管他已经退出江湖了,但江湖上仍流传着他的传说。
十三香的宝藏价值或许就在这里:它不在于市值的高低,也不在于它能赚到多少钱,而在于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传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