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草界的奥林匹克”看古人智慧:斗草游戏背后的自然之爱与生活美学

小周周在线 2024-12-26 22:14:18

你有没有琢磨过,那些被称作“最会生活”的宋代人,能把一片普通的草叶玩出好多花样?

在春天暖和的阳光底下,他们围坐在一块儿,用一片片小草,举行了一场“草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在宋代很流行的“斗草”游戏!

不过,这个瞧着简单的小游戏后头,实际上包含着古人对自然的喜爱、生活的聪慧,还有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游戏里,人们不但享受到了自然的美妙,还借着彼此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友谊。每一片草叶都装载着他们的欢笑与记忆,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斗草亦称“斗百草”,此游戏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人们在端午节把药草采回,这些药草用来驱邪解毒。渐渐地此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可展示花草知识与技巧的游戏。

在唐朝的时候,斗草已经变成贵族和民间都很流行的一项活动。依照《刘宾客嘉话》的记载,“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到了宋代,斗草之风更加盛行,不仅限于端午节,还扩展到清明、春社等春日节庆。

宋人晏殊于《破阵子》里写道:“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一句把女孩子们斗草获胜后,那种高兴劲儿给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宋代的斗草玩法分为两种:文斗和武斗。

所谓“武斗”即比拼草叶的韧性,将两片草叶交叉拉扯,以断者为输。

这种玩法,简单且直接是孩童们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

而“文斗”则更具文化内涵,参与者需要采集不同种类的花草,并且需要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如“凤尾”以及“虎眼”等。谁采得多、对仗水平高者获胜。

文斗不光得考验关于植物的知识,还得有文学方面的修养,所以经常被文人雅士喜欢。

依据《破阵子》的记述有一回晏殊在乡村里游玩,恰好碰到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玩斗草的游戏。

晏殊被他们的欢声笑语吸引,上前观战。

孩童们邀请晏殊加入,而后他随手采下一片野草,接着便与孩子们比拼起来。

虽然自己的技艺不如别人,但晏殊靠着充满趣味的诗句,赢得了满屋子的喝彩声。

他在现场作诗道:“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孩子们听后纷纷拍手称赞

这段趣事,不仅展现出了宋代文人与民间生活之间那亲密的联系,也让我们得以看到,斗草作为一种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欢乐。

不仅民间流行斗草,就连皇宫也不例外。五代南汉主刘钺曾在后苑组织宫女进行“豪华版”斗草比赛。据记载每到春深花繁时节,他便命宫女蜂拥而入采摘奇花异草,再集中比试谁采得最多、最稀有。

胜者可获得金银赏赐,而负者则需缴纳赌注。这种带有竞争与奖励机制的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成为宫廷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现在我们很少玩这种古老的游戏,不过这游戏所传达的那种精神,在现代生活中还是适用的。

在快节奏且高压力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能够如同宋人那般,从自然之中找到乐趣呢?

其实一次简单的郊游或亲子活动,就能让我们重温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纯粹而质朴的互动。

例如有些家庭会带着孩子去公园认植物、采野花并用这些植物开展创意手工,这不正是现代版的“文斗”吗?

宋代的“斗草”活动从孩童这一群体到文人这一群体,从民间这个层面到宫廷这个层面,无不体现出了古人对于自然、智慧以及生活美学的追求。

它提醒我们,即便只是最平常的那一片野草,也能够承载无尽的乐趣与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从容与诗意,让每一天都充满发现与热爱。

“人生如同一场斗草,与其争个输赢,不如享受那份春日里的盎然生机

要是让你回到宋代,你会挑选哪种植物去参加这场“春日奥运会”呢?

或者在今天你又能从身边哪件小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呢?

———————————

本文参考了以下权威的资料和文献: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著,记载了“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是关于斗草起源的重要文献。

《刘宾客嘉话》——唐代刘禹锡所著,描述了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举办斗百草活动的情景。

《破阵子》——宋代晏殊的词作,其中生动描绘了斗草游戏的场景与胜利后的欢欣。

《宋代士人对农学知识的获取和传播》——研究宋代士人生活与自然互动的学术论文,为理解斗草活动提供社会背景。

《群婴斗草图轴》——清代金廷标绘制的画作,形象展示了儿童玩斗草的场景,是研究古代娱乐的重要视觉资料。

《春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的诗作,其中提及春社日斗草的盛况,反映了这一活动在民间的普及。

《木兰花慢》——宋代柳永的词作,提到清明节斗草活动,展现了其在节庆中的重要性。

《观儿戏诗》——唐代白居易描述儿童玩斗草的诗作,为研究唐代此类活动提供了文学依据。

《宋人休闲生活中的动物游赏》——东吴大学学术论文,探讨宋人休闲娱乐活动中的自然元素,与斗草相关内容相辅相成。

《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编撰,详细考证了中国古代民俗活动,包括斗草的起源与演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