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汪精卫逼陶希圣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妻子:敢签,我打死你!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10 09:06:51

39年,汪精卫逼陶希圣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妻子:敢签,我打死你!

1939年深冬的一个夜晚,上海租界内一处宅院里灯火通明。身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的陶希圣,面色凝重地推开家门。他的妻子万冰如见状,连忙迎上前询问。然而,陶希圣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神情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原来,汪精卫正在筹划与日本签订一份重要条约,而陶希圣作为核心成员之一,被要求在这份条约上签字。就在万冰如追问下,陶希圣终于道出了实情:这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卖国条约。闻言,一向温婉的万冰如突然变得异常坚决,她对丈夫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这句话不仅改变了陶希圣的命运,更牵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究竟是什么样的条约,让这位知识分子陷入如此痛苦的抉择?万冰如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丈夫走出这个困境的?

一、陶希圣的早期生平(1899-1937)

1899年,陶希圣出生在湖北新洲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陶月舸在清朝末年担任过河南多地县令,与当时的湖北都督黎元洪交情匪浅。陶月舸为官清廉,在任上广受百姓爱戴,这也给年幼的陶希圣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父亲调任,陶希圣的少年时期辗转于河南多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陶月舸受黎元洪之邀,出任湖北黄陂县知事。这一年,年仅12岁的陶希圣进入武汉博文学院就读。在这所新式学堂里,他接触到了大量西方思想,开始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6岁的陶希圣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一时期的北大正值蔡元培主政,学术氛围开放活跃。在北大求学期间,陶希圣不仅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还广泛接触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他经常参加学生讨论会,与同学们探讨国家前途命运。

1918年,陶希圣与万冰如完婚。这桩婚事虽是父母之命,但两人却意外地情投意合。婚后,万冰如一直支持丈夫的学业,让陶希圣得以专心求学。

1922年,陶希圣从北大毕业后,先是在安徽政法专科学校任教。这段时期,他开始频繁发表政论文章,引起学界关注。不久,他受邀到上海担任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结识了一批知名文化人,包括沈雁冰、叶圣陶等人。

在上海期间,陶希圣的政治理念逐渐成熟。他亲眼目睹了五卅运动,见证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这让他对社会改革产生了强烈兴趣。通过好友周佛海的引荐,1927年初陶希圣应邀到黄埔武汉分校担任政治教官。

在武汉期间,陶希圣结识了汪精卫的核心幕僚陈公博、顾孟余。他们经常聚会讨论时局,陶希圣的才学很快得到汪精卫的赏识。此后,他开始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提出了包括"分共"在内的多项政策建议,成为汪精卫麾下的重要谋士。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陶希圣已经成为国民党"改组派"的重要成员,同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一时期,他开始注意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并为此撰写了大量分析文章,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二、抗战爆发后的政治选择(1937-1939)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陶希圣立即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上请辞,随即南下加入了蒋介石的"委员长侍从室"。在这个特殊的政治机构中,他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工作,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出力。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日军的铁蹄一步步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这个过程中,陶希圣开始频繁出入周佛海的住所。在周佛海家的地下室里,一个名为"低调俱乐部"的秘密团体逐渐形成。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是国民党内的知识分子,包括胡适等人也经常参与讨论。

在这些秘密会谈中,成员们经常讨论战局。1938年初,随着徐州会战的失利,俱乐部成员们对中国的抗战前景越发悲观。他们认为,面对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继续抗战只会导致更大的伤亡。同时,他们还对共产党借抗战扩大势力表示担忧。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这场持续数月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投入了近百万兵力,却未能阻挡日军的进攻。武汉的失守,成为陶希圣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他开始在重庆私下散布"和平"言论,主张寻求其他解决战争的途径。

就在这时,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也开始秘密筹划"和平运动"。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发表了震惊全国的"艳电"后,携带家眷从重庆出逃。陶希圣在接到消息后,立即跟随汪精卫到达香港。

在香港期间,陶希圣开始为汪精卫的政治主张制造舆论。他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宣扬所谓的"和平建国"理论。然而,这些言论在全国范围内遭到强烈抨击。许多原本与陶希圣交好的知识分子,纷纷与他断绝来往。

1939年3月,汪精卫秘密前往日本。陶希圣则留在香港,继续进行舆论工作。这期间,他开始注意到日本方面的态度与最初承诺的"平等谈判"大相径庭。特别是在与日本代表的多次接触中,他逐渐意识到日方要求的"新秩序"实际上是要将中国变成附属国。

同年夏天,汪精卫从日本返回后,开始在上海筹建政权。陶希圣被任命为宣传部长,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然而,随着与日方谈判的深入,他越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特别是在日方提出的一系列条约中,要求承认"满洲国",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作出重大让步,这些都让陶希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危机中的良心抉择(1939.10-1939.12)

1939年10月初,陶希圣接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长的职务后,立即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日本特务机关每周都会派人到宣传部"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在监视部门的一举一动。他们要求宣传部在所有对外文件中使用"大东亚共荣圈"的说法,并强制要求在新闻报道中美化日军的暴行。

10月下旬,日方代表更是直接在宣传部设立了一个"联络处",派驻了三名日籍顾问。这些顾问不仅干预部门的日常工作,还要求审查所有对外发布的文件。陶希圣被迫每天与这些日本人打交道,甚至连用餐时间都要陪同。

11月初,情况进一步恶化。日方提出要在《中华日报》等主要报纸上发表一系列社论,要求中国民众"理解"日本的"东亚新秩序"构想。陶希圣借口身体不适,连续推掉了几次与日方代表的会面。

就在这个时期,一位自称是上海茶商的老者多次拜访陶希圣。这位老者实际上是军统特务处派来的联络员,他向陶希圣透露了重庆方面的态度:只要能及时悔改,仍有回头的机会。

11月底,事态出现重大转折。汪精卫从日本返回上海后,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宣布即将与日方签订新的条约。在会议上,汪精卫特别强调要陶希圣在条约上签字,称这是日方的特别要求。

12月初,陶希圣通过地下抗日组织获悉,这份即将签订的条约内容远比想象的更为严重。条约不仅要承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还要允许日军在华北、长江下游等地区驻军,并在经济上给予日本特殊权益。

12月中旬,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陶希圣的一位旧识在重庆被军统特务处逮捕。这位旧识正是先前在香港期间与陶希圣有过密切往来的人。这个消息让陶希圣意识到,军统特务处一直在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12月26日,在与日方代表进行的最后一轮谈判中,陶希圣亲眼目睹了汪精卫是如何一步步让步,最终同意了日方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当晚回到家中,他将这一切告诉了妻子万冰如。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出身乡下的妇女不仅立即看穿了事态的严重性,更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丈夫命运的重要决定。

就在当晚,万冰如派出贴身丫鬟,秘密联系上了藏身在法租界的地下组织成员。通过这条秘密渠道,她开始为丈夫谋划逃离的路线。同时,她也开始着手安排家人分批撤离上海的计划。

四、万冰如的智慧与勇气(1939.12.27-1940.1)

1939年12月27日凌晨,万冰如召集家中仆人,将家中值钱的物品分批装箱。她对外宣称是要搬家,实则在为突发事件做准备。当天上午,她派出了三批人手,分别前往法租界、公共租界和虹口区的亲友家中暂住。

同一天中午,日本特务机关派人到陶府"做客"。这些人明面上是来拜访的,实际上是在监视陶希圣的行动。万冰如以主人身份招待这些不速之客,借故说丈夫去参加重要会议,将他们暂时支开。与此同时,她通过事先安排好的暗号,让丈夫避开了日本特务的监视。

12月28日,万冰如得知汪精卫已经下令要在三天内完成条约的签署仪式。她立即采取行动,以生病为由,让家中大夫开具证明,称家中需要安静休养。这个举动成功地阻止了日方特务继续到访府邸。

12月29日晚,一场意外的火灾发生在陶府附近的粮仓。趁着救火的混乱,万冰如安排心腹将一批重要文件秘密转移到了法租界的安全屋。这些文件中包含了日方与汪伪政府谈判的部分记录,以及一些足以证明日方真实意图的材料。

12月30日,万冰如通过地下组织打探到,日方已经在上海各个码头和火车站都部署了便衣特务,准备拦截可能出逃的汪伪政府官员。她立即改变计划,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更好的时机。

12月31日除夕夜,万冰如借着举办年夜饭的机会,邀请了几位汪伪政府的高官家眷。在宴会上,她故意散布消息说陶希圣已经答应在条约上签字,这让日方特务暂时放松了警惕。

1940年1月1日,万冰如以新年走亲访友为由,带着几个孩子去了法租界的一处宅院。这个表面上的新年拜访,实际上是为了确认逃跑路线的安全性。她发现日方特务虽然在租界外围设卡,但对租界内部的监控还很薄弱。

1月2日,一个关键的机会出现了。法租界工部局因为新年假期,临时调整了部分警力部署。万冰如通过打点好的关系得知,当晚会有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租界的某些关卡会出现巡逻空档。

1月3日凌晨,万冰如最后一次见到了要求陶希圣签字的汪伪政府代表。她当着对方的面表现得极为配合,甚至提出要为签字仪式准备茶点。然而就在代表离开后不久,她立即启动了周密策划多日的逃跑计划。她先是安排家中最后一批人手分散撤离,然后亲自带着最小的孩子,从后院的一处隐蔽通道悄然离去。

五、回归抗战阵营的曲折历程(1940.1-1940.6)

1940年1月4日凌晨,陶希圣一家通过法租界的秘密通道,成功躲过了日本特务的追捕。他们先是在一处天主教堂暂时藏身,随后借助地下组织的帮助,转移到了一艘停靠在黄浦江边的英国商船上。

1月6日,当汪伪政府发现陶希圣失踪后,立即在上海各处展开搜捕。日本特务机关甚至派出了水上巡逻艇,对停泊在港口的船只进行检查。然而,陶希圣一家此时已经藏在船舱底部的货物中,随着商船驶离了上海港。

1月中旬,商船抵达香港。陶希圣立即与早已潜伏在此的军统特务处联系。然而,军统特务处并未立即接纳他们,而是对陶希圣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严密审查。在此期间,他被安置在九龙的一处安全屋内,每天都要接受详细盘问。

2月初,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原定计划。日本特务在香港街头暗杀了一名投诚的汪伪官员,这让军统特务处不得不加强了对陶希圣的保护。他们将陶家转移到了大屿山的一处农庄,由当地的抗日组织负责看管。

3月,重庆方面终于对陶希圣的投诚做出了回应。戴笠派出了一名特使,专程来香港与陶希圣见面。特使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协议,要求陶希圣必须交出在汪伪政府任职期间掌握的所有机密文件,并写出详细的悔过书。

4月上旬,陶希圣通过秘密渠道,将藏在上海的重要文件转交给了军统特务处。这些文件揭露了日本方面在谈判中的真实意图,对后续的反汪伪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月下旬,一场意外的风波再次出现。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质疑陶希圣投诚的真实性。文章列举了他在担任宣传部长期间发表的一系列亲日言论。这篇文章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陶希圣的处境带来了新的困扰。

5月,为了平息各方质疑,军统特务处安排陶希圣在香港《华商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揭露文章。这些文章详细记录了汪伪政府与日方谈判的内幕,特别是日方如何强迫汪精卫在各项条约上让步的过程。

6月初,重庆方面最终同意接收陶希圣一家。他们被安排乘坐一架军用运输机,经由昆明转机到达重庆。在重庆,陶希圣被安排在郊区的一处宅院暂住,同时开始为军统特务处整理相关情报资料。

6月下旬,随着西南地区局势的紧张,军统特务处决定将陶希圣一家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四川内地。在那里,他开始为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部门撰写文章,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