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电影——《焚城》在豆瓣上获得了7.6分的好评,口碑自然是非常不错。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许多文章都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肯定,但可惜的是,该片的票房表现却不尽人意。
截至目前为止,《焚城》只有1.44亿的票房成绩,根据猫眼专业版提供的数据预测,该片的最终票房可能只能达到2.4亿元人民币。虽然刘德华和白宇的加盟本应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但最终的收益并未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
传统和创新的碰撞《焚城》从影片的结构来说,我们就知道导演势必要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显然该片试图迎合两种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体。
一方面,它需要吸引那些对港式电影有深厚情感、注重本土特色的传统影迷;另一方面,它又试图吸引那些偏好紧张刺激、主旋律故事的大陆观众。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味融合在一起,难免会使得最终的作品与预期有所偏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其现实主义题材,不仅融入了灾难和悬疑的元素,还在现实与科幻的边界上游走。影片探讨了电子垃圾引发的污染问题和辐射危机。
同时展现了专业精神与权力斗争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议题成功触动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角色范伟立和Cecilia的塑造,引领观众进入一段充满人文关怀的较量之旅。
但从一名方面来说,电影中的港式风格,确实成为了它口碑好但票房不佳的一个方面。许多香港电影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不羁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种精神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当我们审视《焚城》以及其他一些声称是合作制作的电影时,它们在多方利益的平衡中失去了一些光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香港电影想要在当前市场中重现过去的辉煌,它们可能需要更加坚持自我,毕竟,那种纯粹的热情和精彩是它们的标志和魅力所在。
虽然《焚城》的剧情编排稍显粗糙,但它通过断断续续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种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讨论和思考的余地。
关于影片的叙事结构和发展线索,可以说,《焚城》至少在挑战传统叙事方式的极限,并且为同类型题材的未来探索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成功模式。
对港片,对演员的审美疲劳香港电影自然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有一大批港片的忠实粉丝。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港片长期以往的套路化剧情,早就让很多人失去了兴趣。因此即便是有忽然的创新,也无法马上打破大家对其的固有化印象。
并且,由于香港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导致时至今日依然是那些老前辈镇守在第一线。哪怕这些演员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演技方面自然是不用质疑,可长此以往,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是正常的事情。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许是《焚城》票房不佳的真正原因。只能说香港电影想要找回当年的辉煌,这条路可真的是不好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如《焚城》这样的影片诞生吧!
因为内地片票房高几十个亿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