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电视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杰出的演播工作者凭借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其中,张筠英作为央视的十大演播家之一,凭借她的声音和表现力,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至今仍被观众们津津乐道。
张筠英不仅在演播领域颇有建树,还曾为许多影视作品配音。在广受欢迎的1986版《西游记》中,她为“观音菩萨”配音,声音温柔而有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张筠英在演播中总是从容不迫,但她也曾有过紧张的时刻,她回忆道:“我也有过紧张的时候,那是在给毛主席献花的时候……”
张筠英1943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律师,曾赴日本留学,母亲是经济学家。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积极向上。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北京市培元小学就读,学习成绩优异。对表演有着浓厚兴趣的她,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站在荧幕前。在11岁那年,她首次登上了荧幕,参与了少年儿童故事影片《为孩子们祝福》的拍摄。
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祖国的花朵》的影片,张筠英幸运地被选中出演女主角杨永丽。严恭导演原本为选角颇费心思,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在培元小学发现了张筠英。严恭看到张筠英穿着粉红裙子坐在礼堂里,与同学们一同排练,便向她提出了一个要求:“等会儿表演的时候,我能给你拍张照片吗?”张筠英大方地回答:“当然可以!”
张筠英的自信和爽朗让严恭印象深刻,他最终决定让她担任女主角。在拍摄过程中,张筠英曾遇到过难题。有一场哭戏她无论如何都哭不出来,导演严恭用略显严厉的语气提醒她:“电影胶片很珍贵,你这样做是在浪费资源。”张筠英听后立刻哭了出来,这才顺利完成了拍摄。拍摄结束后,她感到很内疚,对严恭说:“我浪费了资源,很不好意思。”从那时起,她对工作的责任感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3年10月1日是张筠英永生难忘的一天。9岁的她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上向毛主席献花。当时,数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节,场面壮观而热烈。为了确保献花仪式的顺利进行,选拔代表时,彭真特别挑选了性格活泼、心理素质好的孩子。张筠英被选中与另一名少先队员王小怀一同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国庆当天,张筠英和王小怀身穿整洁的校服,佩戴红领巾,精神饱满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彭真叮嘱他们:“只要顺利走到天安门城楼上,把花献给毛主席,任务就算完成了。”两人点头答应后,便迈步向前。尽管王小怀跑得更快,但张筠英不甘落后,她加快步伐,一边提醒同伴:“小心别摔倒了,我们要一起完成任务!”
张筠英和王小怀最终顺利到达天安门城楼,张筠英稳步上前,将手中的花朵递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微笑着接过鲜花,俯下身来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张筠英自信地回答:“我叫张筠英,培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毛主席又问:“你喜欢国庆节还是春节?”张筠英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国庆节,因为可以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听后开怀大笑,这一刻成为张筠英最珍贵的记忆。
多年后,张筠英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并选择投身于演播事业。她为广播电台录制了数千部作品,其中包括诗人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她的声音传遍了全国,影响深远。1987年,张筠英被评为中央电台十大演播家之一,并在1991年获得“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她用自己的声音和才华,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张筠英的生活中也有一段注定的缘分。瞿弦和和她在少年宫相识,相知。尽管瞿弦和后来去了青海支援建设,但两人一直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最终,他们冲破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