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亲工派,是噱头还是艺术?

汲古一文 2024-09-08 10:32:31

于本年度下半年,“亲工派”一词颇为流行。此词被热烈讨论,初闻之,令人顿生亲切之感,仿若触及匠人匠心之韵味。然细思之,则觉似有不妥之处,至于何处不妥,尚需深入探究。

从本质而言,“亲工”理应是匠人、手艺人之本职所在。此正如厨师亲执勺烹饪、领导干部亲登台发言、医生亲操器械拔牙诊疗、书法家亲握笔挥毫泼墨一般。

那么,紫砂“不亲工”之现象究竟源起何时?实则当追溯至职称出现之后。伴随职称的大量涌现乃至泛滥,市场亦随之繁荣,而职称代工之不良现象亦始现端倪。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高级大师,或因忙于应酬、自我包装,或因将艺术创作全然交予他人,从而导致怠工之现象产生。于今年 3 月,便出现了一份代工名单。我曾与丁山之师探讨此问题,其数量之巨令人震惊。据该师所言,实际情况之严重远超想象,或许高达 90%,而未代工者仅占少数。

代工现象之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亲工”现象。“亲工派”一词出现后,亦暴露出若干问题。有些从业者自称为“亲工派”,此行为恰似“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真正之大师,如何道洪、陈国良等等,他们无需宣扬自己为“亲工派”。同时,众人亦对“亲工派”是否名副其实心存疑虑。一边标榜自身为“亲工派”,一边又大量产出作品,此行为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另有俗语云:“于无声处听惊雷。”真正专注于创作之人往往不会大肆宣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工派”更似一种商业噱头。

依我之见,“亲工派”在市场中恐难长久立足。其一,从价格层面观之,“亲工派”作品价格虚高,偏离实际价值。在当前之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下,此等虚高之价格实难被市场所接纳。除非作品属于极为珍稀之艺术品或藏品,否则,“亲工派”作品并不稀缺,难以称之为艺术,其价格亦难以回落至合理区间。

其二,从产量方面考量,若产量过少,则难以维持生计;若产量过大,则其作品之价值或许会大打折扣。

此外,若欲将“亲工派”真正打造为一个知名品牌,无论是何人,皆需投入巨额资金以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并输出货真价实之理念。例如,在茶行业中,品牌建设起步资金便需 3000 万到6000 万之广告费用亦仅能起到微末之作用,而要打造一个知名茶品牌,或许需投入更多。紫砂壶行业亦同理,少量资金难以推动品牌之发展。

再者,我们还需明晰“亲工派”与“实力派”区别,并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市场、进行运营以及实现转化等问题,这些皆有待市场逐步探索与解决。

综上所述,“亲工派”一词初听亲切且颇具格调,但细察之,其背后亦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它或许仅仅是一种广告噱头而已。关于此问题之阐述暂至此处,望诸君关注。

0 阅读:36

汲古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